B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0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筱英:反面角色也能演好
褚伯承
  褚伯承

  “花开自有花落时,今日一曲音不逝。”这是1989年1月为沪剧表演艺术家石筱英举办的个人演唱会上的两句唱词。当时她已身患绝症,身体极度衰弱,但仍盼望能走出医院重返舞台。电视台的同志经过精心安排,终于使她如愿以偿,她来到上海电视台演播厅,坚持参加了全场演出,还收下了诸惠琴、陈瑜、陈甦萍和倪幸佳这四个优秀青年演员为关门弟子。仅仅过了四个月,这位创造了沪剧石派艺术的表演艺术家就告别了人世。

  石筱英原名潘大星,上世纪20年代出生在上海南市一个贫苦工人家庭。早年父母相继亡故,全靠卖瓜果为生的祖父抚养。9岁时她被本滩艺人石根福、石美英夫妇领养,改名为石筱英。从进石家起,养父母就要她跟随老艺人学卖唱。

  石筱英当时年纪轻、扮相好,表演上又肯钻研,她在西装旗袍戏中塑造的罗湘绮、湘兰夫人、沈凤喜、徐纫秋和刘若兰等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出身社会底层,可是早年扮演的角色却多是大家闺秀,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举手投足,端庄稳重,她的声音非常糯,说话的语速慢悠悠的,当时迷她的人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上海沪剧团为参加全国会演,准备排练《罗汉钱》,没想到领导安排角色时,决定让石筱英改演媒婆五婶,她不禁一愣,因为她以往从未演过反派人物。但她考虑大局,没有犹豫,勇敢接下了这个任务。她借鉴沪剧和其他剧种中类似的角色细心揣摩,又根据实际接触过的农村三姑六婆再创造。经过不断努力,一个巧言令色的江南势利媒婆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沪剧舞台上。

  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石筱英和丁是娥同获演员一等奖。正是这次角色转型的成功,使石筱英在艺术道路上有了新的飞跃。此后她沿着这条新开拓的表演之路,先后塑造了《大雷雨》中的马老太、《雷雨》中的鲁妈、《芦荡火种》中的沙奶奶等身份个性感情迥然相异的老年妇女形象。

  在石筱英塑造的众多角色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雌老虎”。石筱英吸取了申曲前辈的表演经验,又加以丰富和发展。如开头自报家门的唱段,她加入大段插白,让角色叙述带儿子白相大世界的情景。在提到“宝贝儿子”时,不由眉开眼笑,特别是讲到“就此一张当当车票勿曾买呀”,更是心花怒放,再配上用手帕抿嘴一笑的动作,一个贪小自私的村妇形象简直被演活了。当年赵丹在观看时欣赏不已,在场的外宾也入了迷。

  石筱英晚年在《金绣娘》中创造的老板鸭形象,也使人久久难忘。为演好这个伪保长太太,她琢磨起在乡下演出看到鸭子在闲散时慢走、受惊后快步急飞的情景,还联想到口技演员学鸭叫时模仿鸭子走步的夸张姿势。她在台上绘声绘色地表演,把角色刁钻阴险又愚蠢可笑的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

  十日谈

  沪剧春秋

  这个小裁缝白天干活,晚上做着演员梦,他就是邵滨孙。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专版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门罗
“德”字中间这一横
艺术无极限
心理测试游戏
伤离别
石筱英:反面角色也能演好
日面佛月面佛
浦江之夜
新民晚报夜光杯B13石筱英:反面角色也能演好 2013-11-09 2 2013年11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