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特现代艺术馆位于泰晤士河边,巨大的建筑四四方方,一色深褐色的砖墙,没有什么多余的装饰,这座由发电厂改建成的美术馆,已成为伦敦一景,也成为世界上老厂房重新利用的著名范本。
泰特现代美术馆由两名年轻的瑞士建筑师改建而成,他们将巨大的涡轮车间改造成中央大厅,又在主楼顶部加盖两层高的“玻璃盒子”,不仅为美术馆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线,还为观众提供舒适而浪漫的咖啡座。
美术馆并未按传统的年代编排方式陈列它的艺术品,而是把艺术品分成三大类。这三大类是:诗意与梦想、转换的视觉、结构和明朗。这种割破历史脉络的陈列方式使得观众在同一个空间与不同年代围绕同一主题创作的艺术品相遇,不同的艺术思维和创作手段在此直接碰撞。
每一层都有11-12个展厅,所有艺术家的作品都被打乱,根据其不同时期作品的不同风格,放在不同的展厅。如毕加索的作品,分别出现在3个展厅。从涡轮大厅来到2楼,映入眼帘的是许多幅现代派绘画,2号馆主题是“后现实主义及超越”,毕加索的一幅《女子半身像》陈列在此,这是他早期作品,还比较写实。而在7号“倾斜的裸女”主题馆中,毕加索的3幅裸女赫然陈列,人物已经变形,堪称惊世之作。在“立体派”展馆,又有他的两幅作品——《坐着的裸女》和《盛放水果、小提琴和瓶子的大碗》,以及他的一个雕塑《女人头》。毕加索的雕塑作品,一般不大见得到。
泰特艺术馆对于历史上的大师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膜拜。比如三楼的10号展厅陈列着莫奈的一幅巨大的《睡莲》,这幅是莫奈晚年的著名作品,他因视力下降,看出去的颜色已不准确,画出来的荷塘有些偏黄色。而莫奈的名字并没有标在展厅主题中,而这个主题竟然是“挽歌”,似乎象征着新生代的艺术流派层出不穷,对于印象派来说则是日暮西山,该唱挽歌送别的时候了。
四楼非常精彩,第一个展厅就是马蒂斯的一幅大型作品——《蜗牛》。橙色的底上,不规则地排列着红、绿、蓝、紫、白等方方的色块,色彩鲜艳,似乎出自儿童之手。在“环抽象艺术1920-1935”大展厅,有俄罗斯抽象派代表人物康定斯基的《摇摆》,有蒙德里安的作品——熟悉的小方色块和黑色直线条的组合——20年前上海曾流行过这种图案的气压式热水瓶。“立体派”展厅还有一幅俄罗斯画家冈察洛娃的《亚麻布》,创作于1913年,这也是现代派艺术中为数不多的女画家的作品,可见20世纪初俄罗斯的现代派绘画也是异彩纷呈。
在泰特,你可以看到用各种材料来涂抹、来堆砌、来“破坏”的作品。不少作品简直匪夷所思:有的是一大堆切开的钢片纠在一起,悬挂在顶上;有的是两块锈迹斑斑的大圆铁块,叠放在一起;有的好像是一堆烂泥,层层堆在那里;有的是一圈矮矮的石头阵……
这里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似乎缪斯的灵魂在这里飘荡。只要你有想象力,有创造力,任何材料都可以用来建造你的艺术王国!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评价泰特现代艺术馆,那就是:艺术无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