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年前,我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县楼王乡殷河村,现在被称为盐都区楼王镇殷河村的地方,如今这里距离盐城市中心不过20来公里,因而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盐城籍人士。虽然早在11岁还是孩童的时候,就因为家乡自然条件不好,地势低窪,经常遭灾,我跟父亲谋生到了上海,但六十多年来我对故乡的情缘一直未断,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日益深笃。远的且不说,仅最近三四年,我就三次回过故乡。
第一次是在2010年7月,我和老伴携儿共九口人回乡祭祖,并分别向楼王镇文化活动中心和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捐赠了一大批图书。我们一行驱车从上海出发,沿沪嘉高速、沿江高速、苏通大桥和沿海高速一路北行,三百多公里的车程,不到4小时就到达了楼王镇。想当年,我第一次随父亲到上海的时候,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午夜告别家人,肩背简单行囊,步行10余公里,拂晓前赶到秦南渡口,搭乘小轮船南下,当天夜宿邵伯,第二天继续乘船赴镇江,再坐火车到达上海,已是第三天的凌晨,整整用了两天的时间。这还不算长,两年以后当我母亲和姐姐举家南迁的时候,因为经济拮据,只好搭乘靠风帆和手工驱动的民船,路途上竟长达半个月……当我们的坐车驶抵老家亲友们的屋前,儿孙们同长辈一一握手问候的时候,他们何曾知道,我儿时从村里到楼王镇,只有一条高低不平的田埂小路,步行少说也要一个多小时,哪像今天只要10来分钟的车程。他们更难以想象,当年我家和亲友们居住的都是大小不一、杂乱无章的茅棚简屋,哪像今天这样都住上了三开间的青砖红瓦房,屋前或屋侧还配有厨房间,而且整个村落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四周绿树环抱、花果飘香。
为了让全国人民了解盐城,让盐城走向全国,2011年5月,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的支持下,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主办了“全国晚报总编看盐城”的采风活动。事前,该集团党委书记、总编辑周爱群特地打来电话,邀请我参加。爱群不仅是我的同乡,还是我的挚友,我俩曾几次在中国记协理事大会上相遇,10年前还一道参加中国记协组织的代表团出访,并同住一个房间,可谓情同手足,十分投合。通过应邀参加此次采风活动,使我这个长年在外的游子真正体验了盐城,走近了盐城,开始掂量到家乡的文化底蕴是多么丰厚,尤其是它的“四色文化”(指红色文化、白色文化、蓝色文化、绿色文化)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可不是吗?盐城作为全国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新四军军部就重建在这里,因而盐城拥有全国最大、藏品最多的新四军纪念馆,是向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理想基地。至于“白色文化”,盐城因产白色的盐得名,是全国唯一用盐命名的城市,已有2132年的历史。现在盐城很多的城市建设都与盐结缘,这里建有我国唯一的海盐博物馆。“蓝色文化”则喻意盐城的今天和明天。由于盐城的海岸线占了江苏海岸线的三分之二,而江苏沿海开发所涉及的连云港、南通和盐城三个城市,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展示出无限广阔的发展愿景。其中作为盐城沿海开发带头羊的大丰港,前年我去参观时,一期开发正在顺利进行,港区雏形已初步显现。事隔两年多,如今这里二期工程正快速推进,极目四望,到处展现一派“三港(港口、港区、港城)”联动发展的勃勃生机,前景无可限量。说到“绿色文化”,盐城素有“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故乡”的美誉,它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420多亩,其中射阳的丹顶鹤和大丰的糜鹿,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稀世珍禽和贵兽。在前不久开展的“江苏哪里最好玩”的网络、微博评选活动中,这两处都被高票评为“最受网友欢迎景区”。盐城滩涂面积有600多万亩,拥有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湿地,自然生态得天独厚,具有发展“绿色文化”的诸多有利条件。这一切,怎不让我这个生于盐城、长于盐城的盐城籍人士,打心眼里感到骄傲和自豪!
最近,为庆贺《盐阜大众报》创刊70周年、《盐城晚报》创刊20周年,《盐城晚报》承办了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28届年会,并继续开展了“全国晚报总编看盐城”的大型采风活动。中国晚协和《盐城晚报》给我发来了邀请函,我欣然前往,躬逢其盛。来自全国134家晚报的270余名社长、总编和代表,他们绝大多数是首次来到这里,通过会议介绍、实地考察和个别走访,大家对盐城这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新兴城市,无不留有深刻美好的印象。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是喝盐河的水长大的,是盐城革命老区人民滋养了我的生命。作为生活在上海的盐城人,我始终情系家乡,感恩故土。多年来,只要与盐城有关的事情,只要家乡人有需要,我都会有求必应,尽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