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称说死者尚存活之时,现在正式场合都用“生前”,如说“告慰生前友好、了却生前意愿”等。所以,“生前”就是指死者活着的时候。然而这个存活阶段明明是“死前”,怎么就变成“生前”了呢?
按“前”与“后”的字义,“生前”应是“出生之前”或“有生命之前”,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前”应指出生以前极为广大而遥远的时间,哪会有“生前友好”存在?其实,“生前”是一个后起之词。人们在称说“死”时,以“死”为时间标志或谈论节点,有了“死”就造出了“死后”的说法,对活着的那个阶段一般就说“死前”。但是,为了避用显得不很吉利的“死”字,人们就针对“死后”配用相反两字,分别以“生”对应“死”,用“前”对应“后”,即用“生前”对应了“死后”。
这一造词造语现象,反映了词语产生的社会或心理因素,如避用“死”字,以及造词对应因素等。从这个角度观察,有些不尽合理的词语就有了合适的理据了。此外,尚有生命气息的活人不可说“生前”,“生前”专门用于已死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