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教育导致呆板
在昨天的命题中,如何看待“提笔忘字”现象、如何面对“普大喜奔”之类的网络语言冲击、要不要买个平板电脑玩玩等话题,源自于当今中学生的生活情景,而有些话题则需要学生们有开阔的社会视野。比如:“每天晚上八九点钟,你家楼下的小广场里都有阿姨们在跳舞,音乐声搅得你无法静心学习、休息,你该如何去与阿姨们交涉。”比如:“2016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从原先的150分增加到180分,同时英语从150分降至100分。如果你是上海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你认为上海也需要这样的改变吗?”又比如:“今年的‘双十一’,商家、消费者、媒体上演了一场电商促销大戏,作为学生,你明年会加入这个全民网购的热潮吗?”
在现场,语文特级教师过传忠、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等评委明显感觉到,离学生生活稍微远一点的题目,参赛选手的思维就会有些呆板,这也与老师、家长习惯以较为“封闭”的应试教育去约束孩子不无关系。
思想性重于词藻美
一场中学生的作文竞赛,为什么命题不是偏重于“文学性”而是导向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作为比赛承办方负责人的《中文自修》主编、华东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意如说,综观作文大赛的全过程,今年的预赛题目《追梦》,考量的也是对社会的认识,而复赛和最后的口语交际赛,更是引入了对当下热点问题的分析。当然,对问题的深入剖析与准确表达,也是需要语文素养作保证的。
事实上,是偏重于文学性还是实用性,历来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学术之争。但从近年来的高考命题来看,语文作文更加重视对学生思想性以及证明自己观点能力的考查,相对来说,华丽的词藻或结构的“工整”,就显得比较次要了。王意如说,如果学生不关注社会,缺乏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都不会有精彩的表现。
“排名第一”仍存危机
作为一项由市教委教研室主办的官方作文赛事,今年的初赛便吸引了全市约90万中学生的参赛。从市级复赛脱颖而出的初高中毕业班选手,还需参加口语交际赛,即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即兴完成一篇看图口头作文,还需参加分组的话题讨论,这对学生们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母语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挑战。有些在之前的作文笔试时表现极佳的学生,却败在了口头作文上,现场甚至还出现了多名学生因张不开口而冷场的情况。
在此次作文竞赛期间,主办方《中文自修》杂志社曾开展了一次挂网调查,收到答卷2000余份。在问及“你认为所学的哪一门学科最能帮助你实现梦想”时,有38.3%的中学生选择了语文,高于英语(34.4%)和数学(27.3%)。对此,王意如表示,语文学科作为传承母语和涵盖整个民族文化背景的基础性人文学科,担负着塑造健康的国民性、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重要功能,但由于语文学科的积累性特质不足以在短期内取得看得见的实际收益,于是,在功利化的教育氛围中,语文学科的式微又有所抬头。即使语文学科仍在学生心目中“排名第一”,但与外语的地位已相差无几,足见当下语文教育面临的“竞争”态势之激烈。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