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中国社会已迈入激烈竞争时代,同时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对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的“万金油”人才早就过时了,正因为优胜劣汰的残酷结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产生“技能焦虑”。
坦言自己有“技能焦虑症”,说明有上进心、进取心,是好事,值得鼓励,这比无所作为,饱食终日,不思进取,甚至于找不到理想工作就“宅”在家里“啃老”要强得多。
我以为,对技能的理解与甄别需要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广阔的视野。眼下许多年轻人把技能仅仅看作是考证,从上大学开始就不遗余力地考这证那证,把证书当作职场“敲门砖”和谋取一份理想、体面工作与薪水的筹码,以增强职业生涯中不断上升的实力,而年轻人青睐的证书所对应的职业主要是写字楼里的管理工作。
考证本无错,但“技能”决不仅限于各种证书,把技能理解成单一的考证有失偏颇。中国是制造业生产大国,在我看来,技能更多地指娴熟掌握生产一线的技术工艺。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职工中,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中级工为百分之三十五,高级工只有百分之五。而发达国家高级技工比例超过百分之三十五,中级工占百分之五十左右,初级工只占百分之十五。中国企业这种典型的“金字塔式”人才结构让国内制造业失去了应有的色彩与活力,影响到中国产品质量,尤其高技术人才的“断层”之忧不能不让人警惕。
制造业大国高技能人才奇缺的尴尬暴露了教育理念、人才观念的短视与扭曲。扭转这种现状,一是要转变读书观念,二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只有破除这两种观念,中国制造业才能人才兴旺。因此,需要教育和引导,并通过政策激励等多措并举,促进年轻人将成才、提高技能的眼光投向生产一线,而不仅仅是为考证而焦虑。如果年轻人普遍为自己手上的技术活儿不精,“技不如人”而焦虑,产生职业压力,继而发愤努力,那才是可喜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