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年多前毅然决然地关掉了自家门口、自家参股、自费药为主的“市一大药房”。
这家曾经坐落于吴淞路口的大药房店面很宽,开张10多年来,这家药房一年的营业额有好几个亿。
事实上,现如今,无论住院抑或门诊,病家自掏腰包去外面的药房购买医保之外“自费品”的情况并不少见。市一医院为啥要关掉“市一大药房”呢?
关门
寻求安全可行路径
王兴鹏走马上任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伊始,就将目光“盯”上了开在门口的大药房。
“确实有部分临床用药不在医院药剂科药单序列,大药房方便了患者购买。再往大里说,对于所有这些外购药品的用药监控,就成了一个大问题。”通俗一点讲,一个是医院自身获得及上报的有关用药数据并不可靠、有效;二是不同来源的药品“可追溯性”差,用药安全难以保障。
与王院长交流药房“关张”缘由的过程中,另一个不及细说却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药品“体外循环”可能带给一些科室和相关人员的利益空间。尽管从临床治疗上考量,有的患者有特殊需要,医生提出外买建议完全正确。“但是,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更安全、更可行的路径呢?”
2012年10月30日,红红火火的“市一大药房”关门了。与此同时,市一医院向全院下达明确指令:医院开具的临床用药,无论医保还是自费,一律通过医院药剂科提供。
梳理
补充自费药品目录
账谁都会算。就看孰重孰轻,如何“轧平”。
“合同”未到期即中断与医药公司的多年合作,药店经营双方的利益都会有损失。市一医院率先表态:只要是临床需要的药品,即便改由药剂科获得,医院的进货渠道不变。
一切以治疗需求为前提。院方将原先在“市一大药房”出售、而医院药剂科没有的自费药品作了一番重新梳理,规定进入医院内药房的自费药品必须满足三项条件:治疗必需且疗效确切;无同类型药品或同类型中费用较低;在医保目录中无此类药品的替代品。
在已有的药品品种、规格基础上,医院允许科室申报自费药品,吴淞路北院和松江南院分别经药事委员会讨论,并通过正规渠道和程序采购,医院药剂科补充了部分自费药品“储备目录”。以大药房关闭前一年与后一年的统计比较,市一医院全院可供选用的自费药品,由93种增加到近200种,基本满足了临床需求。
除了药品,各种医用手术耗材也逐一进入医院的“管理清单”。临床药学科刘皋林主任以骨科材料为例子,“可报销的、不可报销的,统统进入信息数据库。”双方谈好了,所有厂家让利20%,然后医院拿出一部分让利给患者,再将其中一部分用于支持学科建设。
感受
院内配药便宜不少
严格规范的措施,确保了院内药物流通及使用的安全、可控、可追溯。比方说自费药品处方由临床科室负责人签字,单价超过2000元的需要医务处长审核后方可采购;各科室(或外人)不允许私自介绍患者院外购买药品,护士长需签约承诺不允许使用各种外购药品;若发现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使用非本院药房购买药品情况,医生承担全部费用。
“医保、自费一本账”,也倒逼着医护人员重新审视诊疗习惯,从严掌握用药指征,优先选用疗效确定且价格低廉的医保目录内药品,因而更多地顾及患者的费用承受能力。
至于普通患者的感受,两年前接受肝移植手术、目前住在肿瘤病房的汪女士以及刚刚在市一医院骨科做完关节置换术的吴先生,都相信自己“最有发言权”。
“我现在用的一种化疗药,在医院里买比在外面买就便宜不少。”汪女士说的是辅助化疗药“注射用白蛋白紫杉醇”,虽然不在医保目录内,价格也贵,但现在从医院“自费”配得,比之前在大药房买便宜了不少。
“别说是植入体内的钢钉、钢板,就算是一块纱布、一个针头,只要是医院配备交到我手里的,我们用着也觉得放心。”吴先生直言不讳。
当然,医院不可能储备所有临床上需要的“自费”药品。市一医院为此建立了一个灵活方便的应急备药流程。一旦患者有需要,临时采购系统即刻启动,确保不耽误治疗时机和效果。“市一大药房”关闭至今,全院未发生过一例因为药物配备缺失或药品临时采购不到等原因对病人产生影响的案例。
好处
切断原有逐利通道
关掉门口“大药房”,实现医院内外一个药房一本账,杜绝了药品、器材以任何形式进行“体外循环”,在王兴鹏眼里,这样做确实有点难,但一年多的实践让大家看到了好处:
一是主动切断可能的“逐利”通道。开药房的都知道,“傍”上大医院,“身价”跟着涨。大药房一般会压缩常用而利润差价较小的品种,加大一些利润较大的非治疗性药品的供应比重。由于执行的最高零售价政策与医院的不同,药房的药品通常比其他平价零售药房的价格高,有可能加重患者负担。
二是大大加强了医院对所用药品的监管。首先,由于实现了医保药、自费药的全过程闭环监控,杜绝了不明来源药品,保障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用药来源安全,药物的追溯也变得十分明晰方便。其次,从质量管理角度,也帮助医院真正能够全面、准确掌握院内真实用药状况、能级、并发症及副反应等。
三是避免了一些不该用的药品用于病人。医院周边“大药房”的经营品种不受“药事会”的严格约束,极有可能给某些“医药代表”的不规范行为提供场所,也难以避免某些医生做“小动作”,获取不当利益。
杜绝治疗用药“体外循环”,市一医院寻找自己的途径,积极地尝试。这对受“院外购药”困惑的病家说来,是个好消息。对于其他医院说来,这个做法有无可借鉴之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