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4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故事人的故事
震良 刘必华
  口述  黄震良  撰写  刘必华

  2005年,“麦莎”台风来袭。我在常熟出差,第二天上午要参加市有关部门举办的故事赛,必须隔天一早赶回。外面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我硬着头皮往上海赶。车子在大风中左右摇晃,像一只小舢板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漂荡。到了市区,我全身早已成了“落汤鸡”,只好向别人借了一套衣裤穿上匆忙上台。其他故事员看到我这副狼狈相,对我调侃道:“你今天的经历倒是一只精彩好故事呀……”

  1 十七岁登台救场

  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是爷爷带出来的。 

  爷爷是个老书迷,他每次到书场里听书总要带着我。时间一长,我对很多书中的内容都能够记得个大概,经常将其中一些精彩段子讲给小学同学听。 

  那年电台里播放评话《杨家将》。为了能听到,一天我从家中带了一个小型半导体收音机放在衣袋里,上课时戴着耳机猫腰偷听。正听到起劲关头,不料同桌恶作剧,突然一下把我的耳机拔掉,顿时收音机里的声音响彻全班。同学们先是一惊,接着哄堂大笑。老师生气地上前把我的收音机给没收了,并罚我“立壁角”。放学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回家写了检讨再来领收音机。没了收音机,回家一顿“生活”,肯定逃不了,所以我不敢回家。老师看天色已晚,再则我也承认了错误,便“高抬贵手”将收音机给了我,警告下不为例。 

  不过这么一来,我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名声”也在学校迅速传了开来,学校每逢有活动还让我“轧”一脚,讲上一段故事。 

  十七岁那年,机缘巧合,我人生第一次登台讲故事。这年的大年初一,我跟爷爷去书场听长篇评话《绿牡丹》。讲到一半时,说书先生面孔突然煞白,人一下倒在了地上。医院诊断,原来是得了急性脑溢血。 

  对老听客来讲,春节没有书听就意味着整个节日过得没味道。观众急,老板更急。虽然老板与外面四处联系,对方却都表示,说书先生一时三刻脱不开身。情急之下,老板想到了我,他几乎用哀求的口气与我爷爷商量:您孙子脑子聪明,平时又能讲,明天能否为我救救场,讲上一段?我在一旁听了,不知天高地厚冒出一句:“明天我讲《杨家将》。”老板一听高兴得“双脚跳”,当众宣布:“明朝老黄孙子讲《杨家将》,务请大家来捧场。” 

  当晚,我兴奋得一夜没睡,脑子里反复背诵书中的内容。隔天上午,我身穿“行头”(父亲的呢子中山装),并到街上买了一瓶金刚钻牌子的发蜡,将头发梳成“三七开”,然后再涂抹得油光锃亮。 

  下午一点正式开场,我走到台上,看到下面乌鸦鸦的人群,心里却一下慌了起来,两腿直哆嗦。再一想,既然上台了,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我拿起“醒木”(用父亲的图章代替)使劲往桌上一敲,便讲了起来。 

  因紧张,我根本不晓得开头讲得是啥,直至数分钟后才慢慢恢复平静。两个钟头下来,我已满头大汗、全身湿透。由于讲得快,一部需十来天慢慢道来的《杨家将》,我竟“缩水”了一大半,三天就讲完了。 

  让我惊喜的是,在讲的过程中我多次听到观众掌声和叫好声,让我信心倍增,越说越溜了。当我讲到最后一场时,老板请到了上海东方评弹团的王溪良先生。王先生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听我讲《杨家将》,等到结束他问我:“小朋友,你脑子蛮活络,今后愿意学说书吗?如果愿意我教你。”我一听可高兴啦,立马开心地答:愿意! 

  就这样,高中没毕业,我就拜了王溪良先生为师,走上了评弹之路。我原名叫黄曰华,先生给我起了个艺名叫黄震良。接着,我跟他在江南一带跑了几年的“码头”,后因评弹演出市场萎缩不景气,我回到故乡黄渡,担任了乡文化站站长。

  2 基层发掘“老娘舅”

  当时正值上海新故事蓬勃发展之时,我经常参加县市一些故事创作和讲演活动。不过,有评委认为我讲的不是故事,是说书。我在县文化馆指导老师介绍下,结识了上海知名故事家黄宣林老师,真正步入了上海沪语故事之路。在他的帮助下,我先后创作、讲演了故事《吓煞人的大腿》、《蟋蟀迷出洋相》、《水漫金山》、《乐极生悲》等一系列作品。其中《吓煞人的大腿》、《蟋蟀迷出洋相》还入选上海《建国五十周年献礼故事精品集》。我还先后摘得了沪鹰杯“故事大王”电视大赛的“故事大王”称号和全国“119故事大赛”金奖,并多次获得市故事比赛一等奖。 

  正当我创作、讲演故事“扎劲”的辰光,组织上调动了我工作,让我到一家大酒店担任总经理。从文化一下跳到经济,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事。尽管十二万分不乐意,但组织安排,我必须服从。 

  工作调动后,我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刻也放不下自己喜欢的故事。当年逢黄渡地区大开发、大动迁,我经常抽空到动迁基地采集素材,连续创作了《拆迁风波》、《自食其果》、《住新房》、《签约》等故事。作品一经推出,在百姓中引起了较大反响。镇里了解情况后,对我网开一面,允许我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可以腾出部分时间进行故事创作和讲演。 

  有次采访中我听到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位动迁干部到一户“钉子户”家中做工作,前后跑了不下几十次,对方就是“油盐”不进。原来,这户人家的户主妻子病逝多年,身后留有两个儿子,彼此一直分开居住。按动迁政策规定,他家可分得两套房子,父亲随儿子居住。可是,两个儿子死活不答应,一定要多拿一套房子大家分开住,否则坚决不同意动迁。父亲也表示不愿意跟儿子媳妇一起生活,想重新找个老伴,单独与儿子分开住。动迁指挥部经过商量,决定给老人一个小套,但要按同等房价购买。儿子知道,父亲为了之前母亲治病早已掏空腰包,如购房,款子自然要落到他们头上,因此憋牢劲不肯签约。 

  刚开始,这位动迁干部上门时,主人家养的一条大黄狗老远就对他龇牙咧嘴地又吼又叫、十分凶相,有次还把他的裤子咬破了。后来,经过他不厌其烦上门做工作,大黄狗竟和他交起了“朋友”,每次上门时都跟在其屁股后面摇头摆尾,好不亲昵。最后,两个儿子最终被说服,同意一起摸钞票为父亲购买一个小套,“钉子户”变为了“配合户”。在这位动迁干部如“老娘舅”般的反复穿针引线下,父子关系也变得亲热了。 

  我从这个细节入手,创作了故事《老来福》。故事一经巡讲,反响强烈。有意思的是,在连续半个月的巡回演出中,我发现有几位六七十岁的爷叔整天跟着我们,还一起帮忙搭台搬东西。我一问,原来他们都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住在同一个村里,亲眼目睹了他整天起早摸黑、废寝忘食做那家“钉子户”的思想动员工作。一位姓万的爷叔讲,迭个故事情节特别生动、真实、精彩、感人,一遍两遍听了不过瘾,所以他们干脆跟着演讲队一路听。

  3 故事比股市精彩

  2004年,我作为市司法局法制故事巡讲员赴基层演出时,发生了一桩至今令我想来感到有趣的事。 

  当时正值股票一路“牛市”,一次我与黄宣林老师到一家社区讲故事,活动室里早已坐满了人。接待我们的是一位胖阿姨,她非常热情并关切地问道:“两位老师辛苦了,我想问问最近股市会跌吗?”我一听,心里明白,因为上海话的故事与股市是同音,她把我们当做成股市评论员了!我只好说,我们不是来讲股市评论的,是为大家讲法制故事的。她一听,面色立刻“晴转多云”,将准备放入杯中的茶叶重新又倒回了桶内,尴尬地憋出一句:“噢,原来是这样的啊。” 

  她继而转身,对居民们讲:“搞错了,搞错了,他们不是来讲股市,是讲故事的。”听了她的话,当场有些人起身走了。这时,我与黄老师相互看了看,心想,今天一定要把故事讲好,吸引住大家! 

  开场时,我先讲了一段时下社会各种炒股人的心态,并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作了一一分析,引得观众一片笑声。然后,我切入正题,用浑身解数讲演了几只法制故事。在座观众个个听入了神,一个也没跑,反而报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还七嘴八舌地说:“原来故事也这么好听啊。”讲演结束后,胖阿姨跑到我们面前不好意思打招呼:“两位老师,你们讲的故事好听,比‘股市’还精彩,下次一定要再来,我们欢迎。” 

  后来,当我再次到该小区讲演故事时,居民们早己在门口翘首等待。尤其那位胖阿姨,每次我去时,她总是抓起一大把茶叶,为我泡上一杯浓浓的茶。

  4 电台讲出忘年交

  2009年起,我开始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故事频率主持开讲一档沪语故事节目《阿拉讲故事》。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听众欢迎,一讲就讲了整整6个年头。特别是出租司机,他们成天在路上跑,开着广播,很多都成了我忠实的粉丝。 

  一天,我乘出租回家,正好在放我讲的故事。我问师傅:侬喜欢听这档节目?司机答:“当然,我天天要听的,就是辰光太短了……”正聊时,司机突然转头看了我一下,惊讶地问:“咦,你怎么跟收音机里讲故事人的声音一样?难道……你就是黄震良?”“的确是我,请你多提宝贵意见。”司机显得特别高兴:“今天我可碰到真人了。”车到目的地,他无论如何不肯收我钱:“今朝难得一趟碰着侬,算我额骨头亮,侬要是把钞票给我,就是看勿起我了。”说完急忙开车走人。我真要向这位司机朋友道一声:谢谢。 

  后来,电台组织故事员到本市各大出租公司巡回讲演,使我对驾驶员朋友有了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一次,电台举办一场安全行车宣传发布会,我在台上讲了一个由黄宣林老师创作、我改编的故事《存心不还》。不过,我试讲时,司机反映,故事是感人的,但其中一段“驾驶员发现车里有个皮包,打开一看里面竟有五万元现钞”却与现实不符。按公司规定,驾驶员一旦发现有乘客钱物落在车里,是不能私自打开的,必须交到公司。多亏司机朋友提醒呀!我对作品进行了多次修改加工,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善。后来,《存心不还》在2010年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了群星大奖。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故事创作不仅要注意细节,还要多倾听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打磨出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不妨再来讲个一位老先生把我视为忘年交的故事。 

  一天,我收到了一封由电台转给我的来信。写信的是位80多岁的老听众,从小生长在上海。我在电台讲旧社会上海滩黑帮三大亨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沪语故事,他几乎每天必听,但是,有些细节要跟我商榷。 

  他听到我在讲述杜月笙说话口音时,用了夹生的上海话、略带浦东话,认为不对。杜月笙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虽然从小就闯荡上海滩,但其乡音丝毫未变。老先生小时曾亲眼见到过杜月笙讲话,那完全是一口标准浓重的浦东话。他还告诉我,杜月笙还喜欢唱京剧,不过他唱出的却都是浦东话,听了让人笑煞,戏称他是唱洋泾浜的浦东话京剧。 

  老先生听书十分仔细,有时我偶尔将旧上海市区的一些路名或街名讲错或读错音,他也会一一来信向我说明。我十分尊重老先生对我的帮助,至今与他保持着联系,他把我看作知心的忘年交。 

  2011年,是我人生中最开心的时候,那是我拜了上海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先生为师。那天,在杏花楼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我与师弟钱懿同时拜师,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老师到场祝贺。先生虽然平时工作十分繁忙,却非常关心我,有时在广播中听了我的故事后,会及时打电话给我,给予具体指导。我很多参加全国比赛的作品,先生都亲自帮我改本子,手把手教我表演。沪书《领奖风波》在他悉心指导下,于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再次获得群星大奖。 

  安亭,是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曲艺之乡,成绩来之不易。我作为一名普通基层群文工作者,既然选择了故事这台“戏”,就要认认真真,一如既往地“唱”好、“唱”下去,把这台戏唱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听。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活力上海/运动汇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民图视绘
   第A15版:东方大律师
   第A16版:新民法谭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讲故事人的故事
寻亲公告
新民晚报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B10讲故事人的故事 2014-04-20 2 2014年04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