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纪念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诞生170周年
~~~——纪念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诞生170周年
~~~——纪念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诞生170周年
     
2014年08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人与一座城的艺事文缘
——纪念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诞生170周年
王琪森
■ 左为吴昌硕作品,右为齐白石作品。对比可见吴对齐的影响
  ◆ 王琪森

  今年9月12日是一代艺术大师、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诞生170周年,海内外开展了各种纪念、展览活动。历史地看:一个艺术大师,往往是开创了一种风格或流派的人。而一位艺术领袖,则往往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吴昌硕自1912年(69岁)正式定居上海,一直到他1927年(84岁)归道山,这15年间正是他一生中最有建树的时期。这位传统士大夫式的文人画家,顺时应变,将人生理念、创作方法与笔墨形态和海上城市精神、人文取向及市场需求相契合,由此构成了一个人与一座城的艺事文缘。

  颠覆传统 狂飙突进

  1912年系民国元年。由于改朝换代,当时已是“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的上海,在社会性质、城市结构、经济形态乃至市民意识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以金石精神为海内外所推崇的吴昌硕来到并定居上海,他首先颠覆的是传统书画的创作模式,大胆变法,承认市民审美与商品效应。大红大绿,大刀阔斧,笔墨鲜活,气势酣畅,极富时代气息。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整个海派艺苑进入了一个狂飙突进、与时俱进的艺术变法大时代,由此在整体上提升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与艺术原创力。

  作为一个艺术领袖,考量是一个综合体系,吴昌硕那雄浑豪放、劲健老辣的笔墨,特别是那种苍迈郁勃、阳刚恣肆的金石精神,为整个艺界所推崇。同时,他亦是一位诗笔矫健、才思敏捷的诗人,并对文字学、金石学、考古学、鉴藏学深有研究。而在个人资历与社会关系上,可谓是上接庙堂,下联士子。可见吴昌硕具备了大胆的变法精神、深厚的从艺资历、高端的社会人脉这三大元素,足以服众、统领群贤。而作为一名艺界领袖,他必须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和协调能力。吴昌硕对人友善、重情崇义、包容大度、礼贤下士,扶持后进,可谓广结善缘、艺助众生。

  社会担当 培育精英

  历史地看,正是在社会改朝换代、艺派交替传承、群体嬗变转型时段,吴昌硕的领袖效应得到了充分彰显。一座城市的人文资源、艺术形态和审美追求,是“包含由文化和有目的人类行为所造成的”。

  吴昌硕定居上海后,不仅马上融入海派文化圈,使士大夫精神与都市文化精神相交融,而且极有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地注重青年艺术家的培养,为日后的海派书画乃至中国艺苑造就、输送了一批大师级的人才,打造了一个精英梯队。当年轻的上海美专教授潘天寿叩响吉庆里吴昌硕缶庐的大门后,已名满天下的缶翁热情相迎,对潘天寿作品中郁勃的才气和酣畅的书卷气很是赞赏,欣然收其为弟子。而当潘天寿忽视传统、急于求成时,吴昌硕又及时以严厉的长诗警示:“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寿乎寿乎愁尔独。”

  领袖效应 历史贡献

  吴昌硕作为海派书画的领袖效应,不仅在丹青翰墨金石间,亦辐射至海派艺术的各个领域。1913年10月,年仅20多岁的梅兰芳首次来上海献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的丹桂第一台演出《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吴昌硕在刘山农的陪同下前去观看。而喜好书画的梅兰芳则久慕吴昌硕的书画金石之名,遂由刘山农陪同拜望缶翁,不仅虚心听取对其表演的意见,亦向吴求教书画之艺,从此结成忘年交。其后“无旦不荀”的荀慧生来上海演出《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时,亦请吴昌硕观戏求教,并将自己的画作请吴评点,后正式拜师吴昌硕,行弟子礼甚勤甚恭。梅、荀来上海之日,正是海派京剧初兴之时,他们作为名角大家,与海派京剧融汇变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一座城市的戏剧表演,有力地推动了海派京剧的发展。

  在中国近代史上,海派书画家不仅是当时最大的一个艺术群体,亦是当时社会上最强的一支慈善赈灾力量。凸显了高度自觉的慈善精神和关怀民间的大爱之心。1925年8月,已年届82岁的吴昌硕肝病甚重,夜不能寐,但他还是坚持参加湘灾书画赈济会,面对老人的作品,不少赈灾者为之动容。特别是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吴昌硕强撑病体作画,义卖捐助罢工工友。正是在吴昌硕艺界领袖的作用下,海派书画家的结社组织才开展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其慈善赈灾才成为一种群体性的追求和社会性的任务。不仅为上海、亦为中国近代慈善史留下了重要的篇章。

  吴昌硕对海派文学、艺术教育及对外文化交流亦作出了不少历史性的贡献。他是海派文学重要的文学社团“淞社”诗会、“九老会”笔会的盟主。创刊于1910年8月的《小说月报》,是海派文学的代表性刊物,1918年在新思潮的影响下,该刊改版,特请吴昌硕作12幅封面画,吴不仅不计个人得失(封面画的稿费和书画润格相差甚大),欣然挥毫,而且构图新颖、色彩明丽、颇为时尚,从而使其发行量得到了提升。

  “只难传处是精神。”纪念一位艺术大师及领袖不仅仅是传承其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弘扬其从艺精神和人生追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观点·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名家示范
   第B08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家装专版
一个人与一座城的艺事文缘
中国水墨精神
广告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B04一个人与一座城的艺事文缘 2014-08-23 2 2014年08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