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声与同行
黄伟明
  ◆ 本版策划 黄伟明

  ◆ 梁依云 钟媚采访并整理

  “同行——2014美术馆联合展”

  《通变涵远——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10个样本》

  变则通明

  ● 大学教授 孙思景

  “通变涵远”的展出给人更多的不是惊喜,而是在品味之中有了更多想法。这10个以上海为中心的“样本”虽然概括不了过往百年的艺术和历史变迁,但却让人看到了一条清晰的线索。贺天健、林风眠、吴冠中、谢稚柳等大师作品,站在今天看正是“海派”艺术最不得不看的代表们,他们风格迥异,而同时出现却更加明确地让我看到了一个“变”字,既是他们每个人在时代中探索着自己的“改变”,更透过他们的创作状态看到了时代的“变迁”。以今天的角度再看海派大师作品,在思想和心境上也变了。

  《琳琅满天——20世纪下半叶意大利表现性艺术展》 

  以小见大 在超前卫中品文化

  ● 艺术收藏爱好者 翟彦彭

  架上绘画的重要性不言而明,但也曾经历过潮起潮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超前卫艺术风潮,正是让架上绘画在各种艺术实验中又得到了一次复兴。在我看来,架上绘画的表现性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所无可取代的。意大利表现主义内涵丰富,而这场展出则是集中表现了米默帕·拉迪诺的图形作品和马里奥·斯琪法诺的巨大图案作品,以小见大地展现了意大利表现主义的一隅,旨在更好地比较中国表现主义发展与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意大利的作品无疑是浪漫、大胆的,走进展厅如同置身于威尼斯一般,异域风情让人难忘。

  “同行——2014美术馆联合展”

  《伸出你的拳头——厄瓜多尔绘画大师奥斯瓦尔多·瓜亚萨明画展》

  迎上拳头击个掌,尽情感受也足够

  ● 中学教师 马婷钰

  来自拉丁美洲的作品,却没想到会引起我如此大的共鸣。瓜亚萨明的作品我说不出其艺术风格如何,但作品中的悲伤苦闷,恰恰能勾起我这样的知青一代的回忆。看着那些由于国家间的暴力冲突而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们的表情,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如今这样物质充裕的上海,看不到这样的艺术表现,却依然忘不了曾经经历过的与之类似的情绪和苦难。我想,艺术最大的魅力莫过于此,不在于能否说得出作者姓甚名谁,不在乎是否知道作品的流派风格,只要能感受,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感受到作者创作的用意,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已经是最大的享受了。

  《中国新表现:1980-2014特别邀请展》

  燃烧岁月的激情与个性

  ● 本刊特约评论员 朱平

  “中国新表现”完全是一个重量级的大展,而将之放在联展中看则更多了几重涵义。首先,这21位画家是当代艺术圈较为活跃的一群人,并且既有油画又有水墨,而他们截然不同的艺术状态则让观众能以不同角度来了解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表现主义的探索和发展,同时又是一场历史与时代的怀念与反思。这些作品富有人情味,并且在学习西方表现主义的同时融入了本土文化的解读,因此创造了一批有内涵又有研究价值的作品。而“新表现”中呈现出的生命力和激情确实能让人受到心灵的震撼。

  “同行——2014美术馆联合展”

  《此在的绘画——中国具象表现绘画二十年艺术展》 

  未来性源于过去和当下

  ● 西方美术史专业博士生 聂恭睿

  这个部分很有意思,先看到第一部分的“溯源·回归视觉”中,中法具象表现艺术家的日常素描习作最让人印象深刻,直观地看到作品诞生前的样子,似乎能从中感受到具象表现的探索,其中有过迷茫,有过反思,有过决断。透过二十年中国具象表现绘画的发展,更多现实反思浮现在眼前:艺术的未来性始终应该放在最前。当我们在这里回顾20年来中国具象表现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在期待一种未来的可能性,更多学习的是艺术探索中需要的精神和毅力。此在的绘画,不仅在这里,更是在无限的可能性中。

  “同行——2014美术馆联合展”

  《我的孩子,春天来了——德国绘画大师珂勒惠支作品展》

  母性是世界共同的爱

  ● 文化比较硕士研究生 费小

  珂勒惠支对于中国的影响不用多说,这位女性艺术家也是少有的致力于版画创作的绘画大师。这次展出是以她在小儿子战死于一战后,创作风格发生重大转变后的作品为重点,展出的40件作品都很有可看性。最印象深刻的还是版画《母亲》,很难想象平面的木雕可以有如此立体的雕塑感,作品中母亲们抱作一团,将孩子们紧紧包围在中间,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的神情都如此真实,触动人心。从女性视角反映社会,同时也将母亲的感受付诸作品,这也是珂勒惠支最打动人的地方,无论文化差异有多大,人性相通的部分不会有代沟。

  “同行——2014美术馆联合展”

  《狂野的心——20世纪60年代起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展》

  收放自如才是真自由

  ● 文化比较硕士研究生 施程

  在“绘画已经死了”的断言后,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新表现主义出现,不仅是对于绘画的复兴,更是对艺术新时代精神的开拓。没有限定内容,给予了艺术家无上的自由,于是有人担心过度的表现力会使得“自由”变成“过激”的同义词,但是时间证明了德国新表现主义在经历了摸索后,成为了德国文化精神不得不说的一章。在看这些作品时,你能感受到真正的“百花齐放”,这些截然不同的作品聚集在一起,反而有种整齐划一的感觉,因为它们背后有着相同的精神和底蕴,何时收何时放,拿捏好了,才能彰显恰到好处的狂野,这恐怕也是只有德国这样讲究秩序的文化才有的独特现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观点·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名家示范
   第B08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家装专版
同声与同行
新民晚报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B06同声与同行 2014-08-23 2 2014年08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