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马家的“金婚秘笈”
马信芳
■ 3月31日,马科在夫人童正维搀扶下登 台领奖 图IC
  文图/马信芳

  今年3月底,第2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揭晓,85岁的戏曲导演马科获特殊贡献奖。当晚,马科在夫人童正维搀扶下登台领奖。妻子替发表感言时说,马科为戏曲奋斗到72岁,因身体原因退休,没想到13年后未被遗忘,仍获褒奖。

  “马大哥”马科,姓马属马;“牛大姐”童正维,不姓牛却属牛,因饰演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的“牛大姐”而得名。有人说,风马牛不相及,可这一对“马牛联姻”,却一路携手走过了“金婚”,他们还将自己的寓所称为“牛马居”,在那里,演绎出一段段多彩而动人的故事。今年1月26日,当我再一次来到“牛马居”时,他们却去了海南。当晚,童老师给我来电,笑着说,抱歉,他们现在是“候鸟”,暂住三亚,天暖了回沪。两老还高兴地告诉我,这天正巧是他们结婚55年的纪念日——世称“绿宝石婚”。

  著名导演成“牛大姐夫”

  童正维,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在上海青年话剧团任演员。年轻时,她演过许多话剧,也拍过电影,但影响平平。真是大器晚成,在她54岁时,一部《编辑部的故事》让她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她演活了“牛大姐”。自此一发不可收,她是电视剧《摩登家庭》中的肖老太、《谁为爱情买单》中的白阿姨、《大宋提刑官》中的张母、《好好过日子》中的达母、《祈望》中的姜母、《从头再来》中的安母,《玫瑰刺》中的李有凤等。

  再说马科,1942年考入夏声戏剧学校,1955年被送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他少年得志,24岁由京剧大师周信芳推荐为他复排《文天祥》当导演。1958年起,执导了京剧《红色风暴》《海瑞上疏》《武则天》《宏碧缘》《盘丝洞》《曹操与杨修》等,越剧《西园记》,粤剧《潮涨潮落》,黄梅戏《红楼梦》等10余个剧种的80多部戏。1995年,瑞典、中国、印度和莫桑比克四国组成“世界戏剧剧团”。马科被斯德哥尔摩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开始了他国外教学、讲学和导演剧目的历程。如今,著书立说,他欲将导演经验传递后人。马导曾笑着告诉我,原先他的名气比童老师响,别人介绍她时总说,这是马导演的爱人;自从童老师演了“牛大姐”后,她已家喻户晓,而他却变成了“牛大姐夫”。

  一句话引出美满婚姻

  上世纪50年代,童正维和马科同为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那时的马科因为排演毕业大戏而出尽风头。戏剧学院里美女如云,马科就是白马王子。正当马科得意飘忽之际,有天听报告时,身旁一位女同学忽然说:“马科同学,这么多人围着奉承你,你的感觉如何?我看到过很多艺术家,都是因为风头出得太足了,结果很有希望的一个艺术家就摔倒了。”马科听得很震动,回宿舍后整夜没有睡着觉。于是第二天,他做了此生最英明的决定——追求童正维。那时童正维对马科一点感觉都没有。马科比童大7岁,而且个子不高。童甚至怀疑马科在乡下有老婆,所以一直回避。马科得知这一消息,为了证明清白,马上将自己10多年记的日记全部上交请童“政审”。

  事实证明,马科的追求是正确的选择。在马科眼里,童正维是最好的贤妻良母。从结婚第一天做饭连点火都不会的她,到如今能烧得一手的好菜;几十年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交给了家庭。

  50多年来,两人从没有过半句争吵,夫妻彼此都有说不完的感激和敬佩。经济最困难的日子里,童正维一针一线给马科亲手缝制一件厚厚的军大衣,让丈夫今生难忘。马导告诉我,童正维不仅是他的爱妻,还是他的救命恩人。原来,10年前马科得了坏死性胰腺炎,被送到医院时,正好碰到一位大夫是牛大姐的“粉丝”。他特别安排到自己的门诊并且马上办理手续住院。后来两老得知,马科当天要是再晚送一会,那绝对有危险。还有,马科曾患癌症,住院时遇到的血液科负责人,他也特别喜欢“牛大姐”,专门把马科转到血液科救治并特别关照他。所以马科说,他两次大难不死,都要感谢“牛大姐”。

  走过金婚的“秘笈”

  在他们温馨的“牛马居”里,我曾听两老总结50年的风雨路程,马导毫无保留地供出了马家的“金婚秘笈”。

  第一,爱称小两口。童正维、马科总像新婚夫妻一样恩爱,两个人在朋友眼里绝对是小两口的感觉。

  第二,老婆永远是对的。在老马家,无论发生什么争执,丈夫都举手投降,在他眼里妻子永远正确。马科在单位素有“恶霸导演”之称,这点在上海京剧院是出了名的。可京剧院的人到老马家一看,奇怪:为什么这个“恶霸导演”,在家俨然变成了一只小绵羊。惊叹之余,他们送了童正维一个外号:驯马员。马科对自己被“驯服”的解释很有意思:“一头牛、一匹马待在一个槽旁边儿挺和谐的。要是两头牛兴许会顶起来,要是两个马也会互相踢起来。”

  第三,拍马屁哄老婆。每年的结婚纪念日,马科都会创作一首诗,用毛笔工工整整写下,贴在墙上,送给牛姐“一笑百媚生”。如1995年所作的一首很有意思。这年,正是马科导演的《曹操与杨修》蜚声海内外的一年,也是“牛大姐”在事业上再创辉煌的一年。诗这样写道:

  牛姐芳龄五十九, 小马青春六十六。

  新婚燕尔卅五载, 即将小别淡淡愁。

  儿女婿辈绕膝前, 欢欢侍卫雄赳赳。

  不知京剧“奥运会”,金银铜牌属杨修?

  但愿长春四十集,“新秀”更上一层楼。

  (注:“欢欢”为他们的宠物狗。京剧“奥运会”指在天津举办的第一届京剧艺术节。“四十集”指童正维赴长春拍摄40集电视剧《谁不爱家》。“新秀”为童正维自嘲55岁开始才被观众熟识。)

  当“候鸟”,两老乐陶陶

  2002年,马科被查出患淋巴癌,还好是早期,及时做了切除手术,化疗了3 年,才痊愈。那时,童正维接戏不少。于是,童正维带着老马巡转片场。老马从导演降格为助理,帮着妻子背剧本,分析剧情,甚至当“陪演”。在拍摄电视剧《西区的故事》时,仲星火演一位老革命,受伤后成了植物人。童正维演他妻子,在床边用独白回忆和丈夫在战争年代里的生活,并一遍遍哼唱着《太行山上》来唤醒他的记忆。马科就躺在床上当起了植物人,童正维情真意切,眼泪滴到了马科脸上,而马科一动不动为她“配戏”。对老伴的身体,童正维很重视,为避免严寒与酷暑对患病老人的伤害,近年来,他们尝试起“候鸟”的生活方式,夏天最热的时候,带着马老到大连、北戴河或天目山避暑。而冬天最冷时,则带他去北海、三亚避寒。这样,大大减少了疾病复发的机会,使他身体一直处于平稳的状态。提起这些事,马大哥感激地说:“多亏童老师细心照料,如没有她,我早就不在人世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教育专版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烽火周末/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A14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15版:新闻面对面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要闻
老马家的“金婚秘笈”
新江湾城“老伙伴计划5”项目结项评估
液化气免费配送上门
老人遇“残疾补助费”骗局
倡厚养薄葬 传孝道美德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B13老马家的“金婚秘笈” 2015-04-12 2 2015年04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