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反映】
同款药品价差三倍
丁女士告诉记者,她有头晕目眩的老毛病,神经系统也一直不太好。几天前突然犯病,家人急忙到药房为她买了一种叫“谷维素”的常用药片。因丈夫和女婿把药买重复了,丁女士顺口询问了一下药价。想不到,丈夫买的“谷维素”为12元多,而女婿买来的只有3元多,价格竟然足足相差3倍。
丁女士仔细研究发现,两种药片的生产厂家不同,一个有纸盒包装,一个是简单的瓶装,此外,药品的成分以及剂量等其他信息均相同。“这么小一瓶药,没想到价格差异那么大。”丁女士说,她记得去年在家门口的药房里买的“谷维素片”,价格也只有三四元,突然有一天就变成12元了。“本来还以为厂家嫌赚不到钱就不生产便宜的药,原来是药店不进平价药了。”
【记者调查】
价格差异非常普遍
记者随即走访了本市多家药房,以一款“抗病毒口服液”为例,记者在广中西路沪太路附近的某平价药房内就看到了五六个品种,最便宜的为9.8元,贵的约20元。记者当场打开手机,在一些具有医药资质的天猫店内看到,10毫升×10支为一盒的“抗病毒口服液”,售价就从4.3元至20多元不等。
沪太路附近的另一家药房内,记者遇到了前来购买“藿香正气丸”的市民张老伯。他告诉记者,不同厂家生产的“藿香正气丸”,价格也是五花八门。一款山西产的胶囊零售价4元、兰州产的一款为6.5元,还有一款同样是山西产的价格就要12元。“我还买到过14.5元的。”张老伯说,因为自己长期服药,所以最终选择了价格低廉的品牌。至于为何同样是藿香正气丸,价格差距这么大?导购员称是“牌子不一样”,但除此之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记者还留意到,一些常用的消炎药、止痛药、感冒药等,同一品牌同一剂量的相同药品,在不同药店的售价相差一般较小,基本上相差几角到几元;但不同品牌同一剂量的同款药品,价格差异有时可翻好几倍。而心脑血管用药、保健药品及一些不常用的药,差价就更大了。
【物价部门】
买药还需货比三家
在灵石路上,一家药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药品价格不一样,和不同生产厂家、不同进货渠道有关。还有一些厂家因利润较低,已不再生产价格低廉的药品。不少市民也表示,因对药品的品牌、价格并不熟知,进药店买药通常靠导购员介绍和推销,一部分导购员采取夸大药效、胡乱搭售的方式,诱导消费者购买不必要或不对症的高价药。
那么,药店出售的药品,价格由谁来定呢?记者咨询了物价部门,据悉,目前我国药品实行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基本药物、垄断性特殊类药品、基本医疗保障用药,由国家进行价格管理;而非处方药和地方增补的医保用药等药品,由地方政府公布政府指导价,实行最高零售价制度;政府进行价格管理之外的药品,以药品出厂价为基础,由市场定价。在发改委网站上,市民可查询实行政府指导价的药品目录和指导价。
“现在各类药品品牌很多,价格也有差异,如不是病情需要的特效药,消费者可货比三家,买更实惠的药。”记者致电12358热线咨询获悉,对实行政府指导价的药,药店如以超出最高零售价的价格销售,消费者可投诉举报。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