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史依弘:我一直爱折腾
王剑虹
  ◆ 王剑虹

  在史依弘看来,京剧界的问题主要是从业人员的问题,而从业人员一个很致命的问题是与时代脱节。

  联系史依弘约采访时间时,她正在北京,原以为是在北京参加什么演出,不想却是在长江商学院第一届文创班上课,每个月要上4天课,同班的除了天津京剧演员凌柯这个同行之外,大都是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以梅派青衣身份演出程派经典之作《锁麟囊》,以京剧演员身份演出新版的昆曲经典《牡丹亭》……史依弘一直是个爱折腾的人,喜欢尝试新东西,不愿与这个时代脱节。在她看来,京剧界的问题主要是从业人员的问题,而从业人员一个很致命的问题是与时代脱节。

  1 不愿与时代脱节

  说起受邀到长江商学院文创班上课,史依弘兴致勃勃。虽然是文创班,但金融课、运营管理课都得上,史依弘自豪地表示自己从来不缺课,哪怕听不懂的课,也会坐着听一听,多多少少总会有所收获。“太专业的不是太听得懂,但我还是会尽力去了解。就像人家不一定很了解京剧,但还是愿意去听一下,这就表示你愿意去学习的态度。我觉得我坐在里面听听也蛮好。起码你了解到这个社会最前沿的一些东西。现在的人所关注的东西,互联网方面的,运营管理的,金融方面的,虽然你不是很有兴趣,你也不一定要懂,但是你要接触一下,对我们没什么害处。”史依弘一副好学生的样子,“我觉得听一下真的很需要,在京剧圈子里面时间久了,你了解的东西都是与艺术有关的。”

  “局限”这个词经常被史依弘毫不客气地用在京剧界业内人士身上,还有一个词就是“脱节”。在史依弘看来,京剧界大部分人都是与这个时代脱节的。比起一些说话字斟句酌的专家来,听史依弘说话称得上“痛快”。

  “你毕竟已经在这个时代了,你不能做一个封闭的人嘛,你不能说我就是唱传统戏的。程砚秋说过一句话,京剧人永远是社会中最摩登的一群人,他们那时就是这样的。他们都是潮人。”史依弘说,“我的理解是在程砚秋那个时代,他如果不了解那个时代的信息,那个时代人的想法、审美,他怎么去做戏呢?他们要走市场,希望观众来看他们,接受他们的东西,现在我们这种人没有这个压力的,你又不走市场,你就自己瞎想,你知道观众要看什么吗?”

  正因为不愿与这个时代脱节,所以史依弘愿意尝试。早些年她演出过多媒体京剧音乐剧场《白娘子·爱情四季》,去年艺术节上她参与了名星版话剧《一代名优》的演出,今年接下来她还会加盟北京电影学院拍摄的一部黑白片《不成问题的问题》,这是一部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影片。史依弘说:“我是蛮愿意做这种尝试的,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2 不想离市场太远

  “我觉得不管怎么样,走市场还是一条必然的路,因为不是靠市场检验出来的戏,是留不下来的,其实还是闷在

  里面,你自己瞎玩,这样这个行业不会有发展的。”史依弘是现在京剧界极少数还把市场挂在嘴边,并付诸行动的几个京剧演员之一,让她无奈的是这个观念很难得到业内认同,哪怕更年轻的一辈。“他们会直接告诉你:姐姐,市场不是绝对的。他们认为上座的好坏、票房的好坏不是决定你的前景的。”市场对于戏曲界来讲这些年一直是个有些尴尬的词。表面上,没有什么戏曲院团会否认市场的重要性,但实际上,真正把“市场”这个因素放在重要位置的演员和剧团实在少得可怜。

  3 不能全怨环境

  “不是所有戏都能卖好座,但起码我还在尝试着做,因为我还有危机感,万一国家不养你了呢。我一直觉得,你也不能完全怨环境,环境是一部分,这个环境可以毁人,也可以激励人。”说到现在戏曲院团的环境,史依弘显得有些矛盾。显然她并不想完全否定现有的一切,但又有浓浓的不甘,特别是“平均主义”让史依弘觉得痛苦。如史依弘这样一个算得上“知名”的演员,在上海京剧院一年也演不上几场戏,排新编大戏更是好些年没她份了。那出根据《巴黎圣母院》创作的《情殇钟楼》还是七八年前创排的戏,而一个演员的黄金时代能有几个七八年?

  所以这些年史依弘学会了“自食其力”,拉起了自己的团队,从《锁麟囊》《牡丹亭》,到“文武昆乱史依弘”系列,这些在市场上引起不小反响的演出都是由她自己的团队策划推出的项目。“做点事情一定要靠自己。”史依弘笑道。明年,史依弘打算和朋友一起做一个公司,再通过公司来做一些新戏,“来促动京剧院和我们一起成长。”在史依弘看来,上海京剧院的优势同样应该在市场,“前十年、二十年,我们只要带一出戏到北京就能红,《扈三娘与王英》《曹操与杨修》《狸猫换太子》,每次都载誉而归,我们还真不是吹的,是因为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其他地方做不出来,因为那是上海独有的,这是我的一席之地。”“我就是独树一帜的海派,我的海派就是有票房。”只是这些年,这种优势已经渐渐消失了。

  据史依弘透露,明年她的团队有意推出一出武戏《新龙门客栈》,为年轻一代的武戏演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史依弘表示,上海京剧院的武戏不错,但缺少平台,而《新龙门客栈》是史依弘已经琢磨了好几年的戏,“通过这样一部戏他们(武戏演员)可以成长起来。这是个群戏,是个侠客戏,如果你能够把这个戏做出市场来,这个戏好了,演员就好了。演员其实是通过戏红起来的。”

  史依弘的“快人快语”

  梅兰芳要在今天早去玩互联网了

  星期天夜光杯:对于京剧来说现在是不是已经过了顶峰,前辈的艺术已经难以超越,比如现在唱得最好的梅派演员能和梅兰芳那时候比吗?

  答:当然不能比,怎么可能呢,因为他这个大环境没有了嘛。那时候是以看戏为主要的娱乐方式。梅兰芳是因为我做一出戏就有座,然后就因为有座我就有钱,我有钱就能买四合院,我能养一个班子,我唱一次戏我又来钱,我还能做新戏,他是在正常的良性循环当中,越有钱越好做戏,越做戏越有钱,他才能生存下来。要梅兰芳在今天,他早就去玩互联网了,他变成马云了,他不干这个了。我相信让他们在这个机制里面不死不活地生存着,就拿一点死工资,然后一年就演三四场戏,他早就不干了。他干嘛在这儿干啦,如果还留在这儿,那就不是梅兰芳了。

  一人一种唱法戏曲才精彩

  星期天夜光杯:现在这个时代为什么出不了梅兰芳这样的大家?

  答:那是个良性循环,才会让他在艺术上不停地发展,他也敢于不停地改革,我改革了我就是梅兰芳呀,然后所有的人会跟着我走呀。他是引领时代的人。今天怎么可能呢,今天说你《武家坡》唱得不对,王宝钏为什么就跪下了,她那么清高的一个女性,守了十八年,结果丈夫做了皇帝,她就扑通跪下了?但假如史依弘认为不合理,得改,下次我就不讨封,史依弘的那批观众认为你改得真好,多数人还是认为你是狗屁,改传统戏你就是傻。在梅兰芳那个时候,什么唱法都有,梅的《霸王别姬》出来了所有人都想学,但是唱的路数各不同。《四郎探母》十八种唱法,一人一种理解,一人一种唱法,戏曲才精彩呀。现在我史依弘多一种唱法就被人骂了,你还改什么改啊。

  戏曲和话剧功能就是不一样

  星期天夜光杯:这些年戏曲创作都喜欢追求深刻的主题,你好像从来没演过这种类型的戏?

  答:我没有演过很深刻的戏,我不喜欢,为什么要这么深刻?我觉得话剧和戏曲的功能就是不一样,话剧可以去写人性多深刻,戏曲的功能在于曲,剧和曲还是有巨大区别的。我觉得戏曲就是要好看好听,然后要发挥曲的优势,发挥唱念做打的优势,这是剧不能做到的,因为剧不能唱,他除了念,最多还有表演。戏曲是以唱念做打为主的,你不把你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你一天到晚跟人家讲深刻。我跟你讲,看戏曲的观众不要看你深刻的!

  星期天夜光杯:是不是现在很多业内人不甘心只有原来戏曲的观众,要想吸引新观众?

  答:关键是你也没引来多少观众呀,你如果说你今天深刻了,而引来了很多观众,他因你这个戏而爱上了戏曲,那我也鼓掌,问题是你深刻以后有观众来吗?真的是因为你的深刻而让戏曲繁荣了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5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6版:街拍/目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读者俱乐部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08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史依弘:我一直爱折腾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B01史依弘:我一直爱折腾 2015-10-25 2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