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最佳“上海模式”
创新创业困境怎么破?
马亚宁 张炯强
■ 为了让更多创新创业团队获得成功,上海正在全力以赴  本版供图 CFP
  开篇的话

  从菜篮子到钱袋子,市民的安全感从哪里来?食品安全追溯和金融市场监管,该出手时就得出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能抑制“择校热”吗?分级诊疗能有效缓解“看病难”吗?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密集开工的重大工程工地,快速推进的郊野公园,如何打造整洁有序的物理环境?创新与养老,就业与创业,怎样营造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上海应能提供安居乐业所需的每一个环境!

  2015年,上海围绕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两大重点,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深化改革,也在聚焦百姓急难愁问题、回应市民关切上出实招下苦功开新路。就像市委书记韩正所言,“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奋斗目标。”本版今起推出一组十篇年度特稿“民生十解”,为您调查盘点这一年来上海如何在民生问题上破解难题。

  怎么才能有深圳野草般生长着的草根创业潮,怎么才能有北京中关村式叫得响的高科技创新品牌,怎么才能像邻居杭州那样,土生土长出“教父级”创新创业领袖——马云及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神话?上海怎样突破创新困境,在“沉默”中迎来集体喷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2014年5月,习总书记在沪考察调研时替上海下一步转型发展找准“牛鼻子”。今年5月,上海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着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时间,创新创业新词层出不穷,“互联网+”,众创空间联盟,咖啡创新沙龙,朋友圈创业轮动,分阶段草根创业,科技+金融……上海正在尝试新模式、开创新业态、点燃新亮点,潜心寻找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上海模式”。

  点亮科技创业企业

  160多位两院院士,60多所高等学府,近百家国内领先的科研院所,百余个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甚至还有70多家全球领先的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全球性和区域性研发中心……上海独有一流的科技创新土壤,如何让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创新资源,扎扎实实长出活力十足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上海正在“脑筋急转弯”。

  手握技术“金刚钻”的新型创业者,与传统行业的作坊或家庭式“做买卖”不同,对各种创新要素的需求更多、更专业。截至目前,上海各部门合力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的同时,聚焦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和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业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为创新创业在上海提供全方位专业支撑。

  据了解,上海已有创业孵化园区71家、孵化器149家,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125家、新型孵化器24家,涌现出新型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近百家。这些大大小小的科技园区、孵化器也正在从单纯收物业费的“园区物业”,转型为“投资+孵化”的“创业保姆”。截至2014年,全市孵化器孵化企业超过6300家,就业人数超过7万人,留学人员创办企业291家,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成活率达78%,毕业企业超过2000家,企业毕业时,平均年收入近1000万元,更孵化了诸如复旦微电子、分众传媒、东方财富网、科大智能等上市企业。

  陪伴企业慢慢长大

  为了让更多正在萌芽的创业团队,经历风雨终见彩虹,全市80家孵化器还开办了创业苗圃。创业团队带着商业计划书到苗圃进行预孵化,可享受最长6个月免费办公场地、免费创业辅导。截止2014年底,预孵项目5300多项,49%成功注册公司。市科委每年都有3000万的政府购买服务,全市71家苗圃项目均实行3-6个月免租金政策。区县也相应配套出台了许多实在的政策。

  例如,闵行区对孵化器投资新建物业或改建现有物业为孵化用房,根据工程建设费用(无论是否贷款),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3年利息补贴,不超过1000万元;对孵化器整体包租非自有物业做孵化用房,对整体包租租金第一年补贴100%、第二年补贴60%、第三年补贴30%,面积不超过1.5万平方米,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孵化器投资在孵企业,根据实际投资额按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给予3年补贴,不超过100万元等等。

  据了解,市科委还通过创新资金计划分阶段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014年共计立项2174项,立项企业中43.95%成立时间不足3年,53.29%是小微企业,创业行业一半属于“四新”领域。待企业慢慢长大,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筛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含培育),由政府牵线协调相关银行为帮助企业争取贷款,贷款上限已经达到3000万元每户。据了解,已有40家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在国际或国内主要证券市场上市。

  “创业梦”要勇敢去追

  如果我仅有一个小小的创业梦呢?不妨到全市近百个众创空间试试看,再小的创新火花都不会被忽略。上海愚园东路东海广场的一幢写字楼里,就有一个普通人的创新“梦工厂”。这座名叫“新车间”的众创空间,百来平方,四周一只只蓝灰色收纳盒堆到天花板,中间是一张张简易办公桌,桌上“飞过”各种奇思妙想:平衡车,飞行器,魔幻耳机、能打印3D打印机的打印机,三基色(红绿蓝)键盘……也许只是一个不经意间的创新冲动,也许只因一次莫名其妙的头脑发热,一群焕发着创新能量的人们开始汇聚。

  而上海已经出台《关于本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用行动真诚对待创新灵感的激情与不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创业成本、推进创新创业资源共享......从企业注册审批到办公场地,再到技术研发的企业整个发展过程,跟踪创业点滴进程给予便利。今年3月29日,由7家创客和创业服务组织发起成立了上海众创空间联盟,为小微创业服务组织整合更多的资源,树品牌、促发展。以苏河汇这个众创空间为例,在年初还落地困难,找到组织后,品牌和影响力急速上升,实现连续扩张,目前已经拥有5000平米的孵化面积,投资回报30倍。

  本报记者 马亚宁

  百余平台助力

  超万人创业成功 4成是青年大学生

  一台家庭式3D打印机,大小如微波炉,却能打印衣架、茶杯、碗筷各种日用品,就此抢了超市的生意,发明和叫卖者是复旦大学的一支学生创新团队;金庸名作《射雕英雄传》的“软猬甲”刀枪不入,这件武侠小说中的宝贝在现实生活中只要花上数百元就能买到,其研制者是东华大学的一名硕士毕业生;APP终端上的“幻想精灵”手机游戏为玩家热捧,一月的收入竟然超过百万,其发明者是华东理工大学的一支学生创业团队……来自上海市教委最新发布的信息显示,一个个学生老板应运而生,一个个奇思妙想化作现实。

  统计表明,截至2014年底,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统计申请项目累计达到3976项,资助1015项,资助金额19159.9万元,资助企业注册资本达3.6亿元,带动就业15000余人;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累计资助69个项目,资助金额达到507万元。目前,服务大学生创业入驻的各类创意园、产业园、科技园等平台已经超过100个。2014年,上海市成功创业的10958人中,青年大学生比例超过40%。

  比优惠更重要的是包容失败

  现在,大学生在上海创业,不仅可以减税、免税,而且可以获得基金、场地、指导、优惠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许多创业园、孵化器,大学生不用投入一分钱成本,就可以“拎包”入驻创业。上海还规定,在大学生及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初创期,符合条件的创业者还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申请开办费补贴、社会保险费补贴等,部分区县还可以申请创业启动资金补贴。

  “在上海,学生创业可以享受实实在在的优惠。”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毕业生黄琛培对此深有感触。两年多前,黄琛培曾有个响亮的网络称号——“萝卜哥”。当时,大三的他在到光大会展中心帮河南农民卖萝卜,曾被广泛报道。在校期间,他创办了“上海萝卜哥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还曾开办过一家蔬菜实体店,获得了市教委创新创业基金的资助。但这第一次创业,他没有成功。黄琛培认为,上海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并不以成败论英雄,允许失败,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毕竟,创新创业,总是失败者多、成功者少。如今,小黄又获得了创业资助,以互联网+理念,开设了一家“网上餐厅”,再次走上创业之路。

  高校创业教育催生创新文化

  上海高校的创业教育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校园创新文化逐渐成形,支撑起许多大学生创业者。8年前,华东理工大学的一名学生干部谢应波和他的5个小伙伴,用借来的10万元起步,共同创办上海泰坦化学有限公司;8年后,泰坦发展成为资产数亿元的集团公司,年销售额超过4亿元。谢应波本人获得中国青年创业奖、上海十大创业先锋等荣誉,他坦言,自己就是当年在学校开小店开始了创业梦,没有母亲的创业教育,就没有当年创业的激情和动力。

  在华东理工大学,2006年就开设了创业规划选修课;2009年,学校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2012年,学校编写出版《创业精神导论》教材,同年,又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将“创业精神导论”课程更名为“创业基础”。此后,每个学期都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该课程。不过,在华东理工,创业教育并非只是课堂上的“纸上谈兵”,创业训练营、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战赛已成为该校三大创业项目培育品牌。“求索班”创业训练营每年举办2期,每期200人。“奋进杯”创业计划大赛已连续举办12年,每届吸引近200个团队参加。2014年,“创青春”(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华东理工摘得3金2银1铜,其中,金奖得主周元凯年仅23岁,却已有5段创业经历,他参与策划的智能插座项目,46天众筹2100万,刷新了国内网络众筹人数最多、金额最大的纪录。

  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各具特色。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高校率先开办为创业学院,学生在真实状态下学做生意,形成“一体两翼+创业生态链”教育模式;上海理工大学推出了创业学分,学生在外创业可获学分以取代传统课堂教育;同济大学设立“创业谷”,还专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校内推动“学时、学分、学程、学位”以及“教师工作量”等“四学一量”改革,将大学生创业和学生学业发展、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校友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四业联动”,构建创新创业新体系。学校要求,100%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10%学生完成创新创业学程,期待1%学生创办优质创业企业。

  创新创业没有行业高低贵贱

  什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南汇大学城流传着一个故事:一名高职的毕业生毕业后,想了个新招炸猪排,先是摆摊,后是开店,眼下成了上海有名的“猪排大王”。其实,大学生创新并不一定要盯着高科技,他可以做互联网,可以做纳米材料,也可以是时装店主,也可以是包子大王,关键是看有没有新思维、有没有新点子,可不可以超越前人。

  本报记者 张炯强    

  科技创业导师

  “毒舌”点醒创业者 “妙手”医治“痼疾”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时,“做老板”似乎是时下最热门的职业。随便走进街角的咖啡馆,总能听到有桌创业者在激情畅聊,不是谈项目就是说融资,“三五年上市”的豪言壮语不绝于耳。不过,有群同样以“创业”冠名的人却在热浪中保持冷静:上市是小概率事件,与绝大多数创业者不相干。真正的创新创业者,必须踏踏实实做产品、做市场。他们,就是上海市科技创业导师,鼓励年轻人敢闯敢拼创新创业,更叮咛创业者脚踏实地先求生存、再图发展。

  创业者的领路人

  他们是企业管理专业领域内的佼佼者,用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创业者传道解惑。本来他们与企业“坐而论道”,都要按小时收取不菲的管理咨询费;担当创业导师后,每人每周至少要抽出1小时免费辅导结对企业。2009年起,市科委下属上海市科创中心、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协会建立了上海科技创业导师队伍,这支队伍已经从最初的10人增长到230余人。

  14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近百家众创空间、在孵6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再加上不断涌入的一大批初创企业,创业导师们越来越供不应求。这不,创业导师沈玉龙的免费咨询时间,常常从一小时拉长到一下午,甚至到深夜。

  作为上海“元老级”科技创业导师,沈玉龙曾经创下了一门课吸引上海滩30万经理人的奇迹。见过的创业者太多了,他练就了一双“毒眼”——能从谈话和言行举止中,看出对方是否适合创业。“喜欢名牌吗?”,“老板拖欠你工资,你会去讨吗?”几个问题下来,创业者的脾气已摸得差不多了。

  他说,创业者的骨子里是叛逆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老板。比如一位“海归”教授,搞科研在行,后来开了一家公司,心态却没转过来——一听到别人叫“老板”就浑身不自在,自叹还是“教授”听着顺耳。如今,像这位教授一样的“书生气”老板真不少。书生和老板角色如果转换不好,并不一定非要做“领头羊”,他会建议创业者组建一个团队,让有商业头脑的人来当总经理。

  把脉创业者“弊病”

  中小企业最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缺资金。“内行人”优秀科技创业导师陈爱国与创业者交流时,却说最缺乏的不是钱,而是运营企业的经验。在他的辅导企业中,有一个做光通讯器材的“海归”,经常四处“借钱”,“借钱”的理由五花八门,今天是搞科研,明天是购买设备,后天是招员工……原来,他的产品被一家大公司看中,并承诺一笔巨额订单,于是小企业不得不四处筹钱,扩大生产。

  “这家大企业根本不是你的客户。”陈爱国一针见血,许多创业者经常为接到一个大企业的“绣球”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在企业发展初期,贸然接受大订单无疑是“蚂蚁背大象”,看似诱人的利润,往往是拖垮小企业的致命一击。两年前,经孵化器牵头,棋盘投资合伙人、创业导师马宏与一家木材化工企业结成了一对一指导关系。此时,该公司经过一年多时间研发的核心产品已达欧盟标准,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公司合作中试,投入巨大的创业路快要撑不下去了。

  马宏导师通过自身人脉,帮该公司与国内几家大型板材厂建立联系达成合作意向。待技术产品相对成熟后,又指点结对企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股权结构合理调整上。这是许多中小企业在融资道路上的“事故多发地”,不过在投资人出身的创业导师指导下,企业从一开始就规避了长大中的“痼疾”。如今,这家企业的生产面积已经达到1000平方米,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创业团队由衷感谢导师带来的每一场“及时雨”。

  截至2014年底,像该企业一样获得创业导师指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17万家(次),创业导师签约辅导企业1300余家(次),覆盖全市3.6万名创业者。“创业导师是一项长期工作,上海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人数还是太少。”已经坚持了十多年的沈玉龙,决定坚守这份免费却让人满足的“份外事”。

  本报记者 马亚宁    

  院士专家工作站

  打通产学研链条“最后一公里”

  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3万多项,最后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受技术瓶颈、融资难题、人才流失等难题困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成长中可能随时“夭折”。上海市科协发现科研需要市场,企业缺少技术,于是在两者之间搭建了一座“彩虹桥”——院士专家工作站,贯通了产学研链条上掐脖子的“最后一公里”。

  企业和专家碰撞“金点子”

  成立时仅仅是一位先采购后安装的“灯光电工”,如今已成为沪上首屈一指的“景观照明设计师”,上海罗曼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关键的一步技术转型,就得益于及时引进了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带队的院士专家工作站。

  “现在的景观灯都是无线控制,坐在办公室就能操控开关。”罗曼照明总经理孙凯君说告诉记者,去年4月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没多久,长期困扰公司发展的无线控制关键技术很快解决了。今年初,在与光电专家的定期“头脑风暴”中,一个大胆的新点子诞生了:能否将人流拥挤状况监控系统与城市照明结合在一起?

  根据这个创意构想,罗曼照明正在开发“智慧路灯”。它装有多个传感器,能监控周边区域的人流密集程度以及温度、湿度、风向和PM2.5浓度等。据透露,“智慧路灯”已在五角场开展试点,并进入政府采购流程,有望在本市推广应用。

  左手技术右手投资

  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自2009年启动试点以来,已经有722名科研人员、103名院士先后组建了15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含服务中心),覆盖全市17个区县,服务本地企业1万余家,80%建站企业的经济效益呈两位数增长。市科协还与上海益民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共同发起设立总金额1亿元的“上海科益达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投资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本市中小企业。

  专注研发医用X光机控制部分及关键零部件的上海翰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后,就迎来了左手握技术,右手获投资的“双喜临门”。两年多前,受困于一系列技术难题,总经理陈军求助母校——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现上海健康医学院杨浦校区)。去年,沈力行教授团队建站,公司和校方联合建立预应力计算实验室、材料无损分析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团队更是用虚拟设计等技术,助产品达到医疗器械行业跨国公司的零部件标准。

  专家和企业双丰收

  “没有院士专家工作站时,我们招人很困难,而现在,中科大、上海交大的博士,来自德国的海归、香港理工大学的博士后都来了。”致力于安检技术研究及产品销售的“高晶检测”,作为一家中小企业一直苦于招不到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庄松林院士专家团队入驻公司后,犹如一台马力十足的人才引擎,短短几年吸引了一批来自清华、中科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名校的高端人才,组建起企业研发中心。如今,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近1000万元,这相当于十年前公司全年的销售额。

  市科协创新服务部部长张炜告诉记者,院士专家工作站一直坚持搭建双赢平台,双方合作采用市场化运作,争取在合作中互惠互利,企业实实在在见效益,院士专家也不是做公益。 

  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员庄松林院士指出: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指标是论文、纵向课题资金和获奖情况,对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的业绩并不看重。“上海提出要建立两套高校科研人员评价体系,给偏重成果转化的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应做好落实工作。”

  本报记者 马亚宁

  专家点评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今,创新创业正在转化成许多人的梦想和行动。不论是高校科研院所还是企业,越来越多的主流科技工作者在做实验、发论文完成基础研究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让手中的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社会,促进经济产业发展。例如,我们研究组一位博士后就正在考虑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寻找创业的空间和发展。 

  上海在经过一年多深入调研、切实分析后,出台了促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建设的“22条”,各部门出台细节,合力落实。目前,上海已经布局了集成电路、大飞机、生物医药、大科学装置等一系列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大项目,大企业创新发展势头良好,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明显增强。 

  好政策,更需落实扎实。目前,上海的创业成本还较高,在吸引人才的过程中,如何更为灵活的帮助引进人才解决好住房难问题;除高大上的科研成果之外,针对中小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否可以成立中小型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基金,给予小项目、小成果转化更多鼓励和支持;面对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生存艰难期,如何切实有效“帮一把”、帮到位等等,这些都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破题求解的。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

  (新民晚报民生特聘专家)

  相关链接

  “3+X”破解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

  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轻资产、无抵质押物、缺担保能力是科技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原因。上海正在积极落实推进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探索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多样化融资渠道建设。

  其中,市科委与有关金融机构开发的免抵押免担保“3+X”科技信贷产品为解决科技企业贷款难提供了有效渠道。目前科技信贷产品主要包括微贷通(初创期企业)、履约保(成长早中期企业)和信用贷(成长中后期企业)。

  截至目前,“3+X”科技信贷共为1300多家企业提供了超过60亿元贷款。其中科技微贷通(针对销售1000万元以下企业)为44家企业贷款5800万元、科技履约贷(针对销售1000万元-1亿元企业)为951家企业提供293529万元贷款、小巨人信用贷(针对销售1亿元以上科技企业)为282家企业提供207847万元贷款、成果转化信用贷累计为47家企业提供64110万元贷款。

  与此同时,市科委与市发改委合作研发“创投贷”产品,专门针对创业投资基金投资的科技企业,第1期试点贷款规模10亿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5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6版:街拍/目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读者俱乐部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08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寻找最佳“上海模式” 创新创业困境怎么破?
新民晚报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A04寻找最佳“上海模式”
创新创业困境怎么破?
2015-10-25 2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