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条打磨后编织成直径1.2米大球,舞起来,滚起来——奉贤滚灯,2008年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奉贤区柘林镇,奉贤滚灯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第五代传人王正荣今年65岁了。他能编善舞,一双巧手将纤细的竹片打磨,变成粗细厚薄相同的竹条,再将竹条编制起来,就制成了滚灯。大的滚灯里面装着小的滚灯,格外别致。“舞起来,那才叫漂亮。”滚灯融合舞蹈、杂技、体育为一体,已有700多年历史。
王正荣自5岁那年看到奉贤滚灯后就深深被其吸引。从此以后,他研究滚灯艺术,将其演化成大小不同的三种滚灯;还自制灯泡,点亮滚灯的舞台效果;积极组织滚灯排练和演出;培养后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邂逅滚灯
说起和奉贤滚灯的“姻缘”,王正荣记得,自己5岁时住在柘林镇法华桥附近,当时,镇里面有庙会,当地有传统风俗“菩萨出行”,求一方平安、五谷丰登。老百姓纷纷拿出猪头等食物供奉,感谢菩萨一年来保佑镇子风调雨顺。这个习俗要抬着菩萨在镇上绕一圈。“菩萨出行”开路的是舞龙,紧接其后就是滚灯。王正荣记得,龙的颜色绚丽,舞动起来栩栩如生,一下子吸引了老百姓的围观。滚灯则朴素很多,还是竹片的本色。滚灯表演者将巨大的球抛起,用嘴巴上含着的竹板接住,还时不时向上抛起。这一招“蜘蛛放丝”惊艳四座,引来人群叫好。王正荣不由张大了嘴巴,惊讶滚灯动作的高难度,对滚灯的喜爱之情开始萌发。
后来,王正荣了解到,奉贤滚灯已有700年历史,自宋朝的民间杂耍开始演化,随着宋室南迁,老百姓将北方杂耍动作融合进来,带到灯会中表演。奉贤地处沿海,筑塘民工和守海将士们特别喜欢这种具有阳刚之美的滚灯。一般的大滚灯都在20公斤左右,滚起来十分耗费体力,但看起来气势恢宏,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所以流传至今。
爱上滚灯
王正荣笑着对我们说,他练滚灯是“无师自通”,秘诀仅仅是“自己想练”。
1976年,奉贤的本土文化开始蓬勃发展,当时镇里要参加“上海乡镇企业职工文艺汇演”行街活动。王正荣作为镇里负责节目排演的工作人员思索,舞龙、花灯都比较常见,最好有个奉贤独有的“稀有品种”,汇演中才能一鸣惊人。这时,他脑子里浮现出小时候看到的滚灯。
王正荣开始在民间挖“高手”。陈伯民和吴伯明是第三代奉贤滚灯传人,是技术最权威,特色鲜明的一代。第四代开始,奉贤滚灯逐渐壮大,分出黄沙班、万桥班、骑塘班等。镇里请来两位“老法师”传授原汁原味的奉贤滚灯。在组织表演人员学习时,王正荣负责看动作是否整齐。学习结束后,他便拿着滚灯自己练习,回忆着“老法师”传授的动作,一点一点抠细节。二三十斤的滚灯舞动起来要用上手、腰、脚等力量,看着轻松,实则不易。几个小时后,王正荣的手开始起水泡,因为要抓着竹条,水泡很快又被压破了。练习没几天,手上开始起老茧,茧子越起越厚。有一次他把滚灯从左向后甩的动作中,手上厚厚的老茧被竹片削下,一时间血肉模糊。
王正荣却好了伤疤忘了疼,接着练。他说:“只要你爱它,你就会被它的魅力吸引,有不断的热情投入进去。”白鹤生蛋、蜘蛛放丝、金猴戏球、鲤鱼卷水草等高难度动作都在他手中一一完成,集中了跳、滚、爬、窜、转、腾、跃、甩等多种刚柔并济的杂技、舞蹈、体育动作。每一个动作都形象逼真,寓意吉祥、幸福、圆满。
点亮滚灯
“上海乡镇企业职工文艺汇演”行街活动一经开展,滚灯动作豪放中带细腻,潇洒中不失稳重,刚健中透着柔美,一下子吸引了路边群众围观。这场演出也让奉贤滚灯一炮而红,受到大众一致好评。自那以后,滚灯表演每年不少于40场,王正荣在欣慰之余,还想出了“新花样”。
传统滚灯中间点蜡烛,一旦舞起来,蜡烛就熄灭了。滚灯有了灯才好看,王正荣开始琢磨怎么让它发光。起初他在滚灯中加入发光材料,这样滚灯在暗的地方就能发光,但一上舞台就不亮了。后来,他跑遍奉贤寻找到一种LED灯,它亮度高,在舞台灯光下也耀眼,但只能接220伏正常电压。王正荣买来LED灯原件,配上电线、干电池,自己研究,很快研究出了“移动干电池LED灯”,如此一来便可以安装在滚灯内部。灯外面包上一层中国红的布,把周围的环境渲染得通红,十分炫目。但表演人员没舞两下,LED灯竟从滚灯中间脱落,电线都扯断了。滚灯舞动时的离心力加上竹条的弹性,有时人还要坐在滚灯上,难怪令LED灯“不牢靠”。如何固定LED灯,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
通过上百次试验,尝试不同材质的固定材料,王正荣最终选择了橡皮筋。橡皮筋弹性十足,可以缓解舞动中的冲击力,又可以固定在正中间,电线则可以多拉些以便缓冲。LED灯成了滚灯的画龙点睛之笔,一下子提高了滚灯的舞台效果。与此同时,王正荣将本色的竹条包上红、蓝、黄三色交叉的彩纸,可反射舞台灯光,整个滚灯表演绚烂夺目。
传承滚灯
除了创新舞台效果,王正荣还让更多的人参与滚灯、热爱滚灯。他尝试调整滚灯大小,现有0.33米小滚灯,适合女性使用;0.8米中滚灯,既能“滚”出大滚灯的动作,更契合大多数人的力量;传统的1.2米大滚灯依然保留。现在的滚灯表演实现男女同台演出,力量型的大滚灯配合柔美的小滚灯表演,还创新出了滚地龙、大雁展翅等20多个动作,让人耳目一新,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2008年,奉贤滚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宝”。顶着“中华一绝”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的王正荣也有担忧。他坦言,现在参加滚灯表演的都是“兼职”,不少年轻人嫌累,来一两次就不练了。滚灯也是个“体力活”,现在的人运动量小体质差,没舞几下便一身汗,练完骑电瓶车回家容易感冒,这些因素让年轻人参与积极性不高。
王正荣打算开设兴趣班,把奉贤滚灯带到更多人的身边。他告诉我们,他有个“私心”,想趁机在年轻人中选出悟性高、热爱滚灯的接班人,一起传承和创新奉贤滚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