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老三届/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想起当年吃寿面
毛志铨
  文/毛志铨

  “文革”期间,每年的12月26日,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的日子,全国的工矿企业、机关团体……那天的餐食,总要吃上一碗面,表示一下希冀老人家健康长寿的心愿。

  那年,我在农场的生产连队做炊事员。时值初冬,粮棉已经入库,探亲还为时过早,近两百个知青跟着老队长赶着太阳起,披着星星归,开河挖沟兴修水利。每天汗水洗面,泥浆裹腿,被“享受”着与地奋斗的无穷乐趣。老队长是当年围垦留场的老职工,看着这群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每个人的脸盘都小了一圈,不免动了恻隐之心,提前十天就作出了充满吸引力的决定:老人家生日那天,休整半天,晚上吃长寿面,痛痛快快“刷”一餐,补补营养,来日再干。全队知青欢呼雀跃,天天掐指以待。

  好不容易盼来了这一天。一清早,食堂就忙开了,采购员赶着牛车颠簸十几里地去镇上买面条。蔬菜班里养的两头猪也出圈一头,一位老职工手持利刃,斗胆做起了屠夫,几个女知青又是烧水,又得凑合午餐。卢湾五七干校来支援我们食堂的包师傅,是锦江的名厨,在一旁盘算着如何从这头大肥猪身上翻出更多的花头来。

  午饭刚开完,食堂的小窗口前已经摆上了等着晚上吃寿面的家什:男职工的小号面盆、女职工的大号饭碗。傍晚时分,包师傅的杰作:嫩蓉肉、玻璃肉、酒煲肉……一一出台,香飘百米,整个生活区都笼罩在袭人的香味之中。数月不知肉滋味的青年人,趴在食堂的窗台玻璃前,淌着口水直敲小窗门。老队长怕场面失控,亲临食堂,用苏北口音稳定沸腾的群情:今晚面条一百斤,每人半斤还绰绰有余,肉保证供应,每人两客。为了加快速度,食堂破例用两口大锅煮面,四个窗口供应。我的岗位是一号窗。炊事班长一声“开饭”令下,四窗齐开。我的眼前只见搁着饭菜票的碗盆在挥舞,小小的窗口聚集着三四张亢奋的脸,既无法判断谁先谁后,更搞不清是何人的碗盆。由于很少吃面,撩面的师傅手艺笨拙,买面的职工心急火燎,排在后面的职工于是便开始骂街。忽然,二号窗的炊事员范姐(一位66届的重点中学高中生)遭到飞来的小脸盆的袭击,原来是一位男知青嫌她动作慢而采取的粗鲁行动。生性温和的范姐不甘遭此侮辱,抓起一把沾着面汤肉汁的塑料饭菜票,愤然向三五张挤在一堆的脸蛋上扔去。老队长明察秋毫,立马平息了动乱,一切又恢复如初。小窗口外,买好寿面的刚从人堆中杀出条出路,很快便给尚未买到的蜂拥而堵上。

  渐渐地,桌案上的红烧圈子、白切猪头肉替代了原先光彩诱人的肉块。窗外,八两面条两客佳肴下肚的男青年,陆陆续续又来添第二碗寿面,人声鼎沸的场面渐渐平静。七点光景,五十公斤面条全部售罄,我们食堂人员也个个疲惫不堪、饥肠辘辘。炊事班长决定马上烧“咖啡粥”(农场特产,用大铁锅里的焦锅巴煮成的稀饭,呈咖啡色,故称之)。好在猪头肉和圈子还有剩货,值得庆幸,只是长寿面,实在是对不起老人家了。班长忽然想起,二号窗口外还有一把饭菜票,叫我速去捡回。我疲乏地来到饭菜窗口,半趴在地上,由于沾上面汤肉汁的塑料片,黏在泥地上,经多人踩踏,必须用手指一张张抠出。我一面抠,一面嘀咕:老人家,您的长寿面可累死我们了。(作者为向明中学66届初中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年终回访:阿拉盘盘这点事
   第A04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5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民资讯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聚焦/文体汇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 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家装专版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海岛快活鸟
想起当年吃寿面
图片新闻
圆梦北大仓
同学情
小启
新民晚报老三届/金色池塘C04想起当年吃寿面 2015-12-27 2 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