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前夕,我接到40多年前的老同学张菊打来的电话,说在福建工作、落户的穆齐来上海,他想会会老同学。挂掉电话,我的脑海里马上映现出一个英俊潇洒的学生领袖形象。大家都叫他“穆老爷”,因为电影《刘三姐》里有个角色叫穆老爷。他是我们班级的文体委员,是口琴演奏大师石人望的嫡传弟子;小学四年级时成了上海市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的成员,参加了当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的演出。小学毕业参加横渡黄浦江的游泳活动,是当年成功横渡黄浦江的最小的选手。我们班级的文体活动,在他的带领下,搞得丰富多彩、生气勃勃。这辈子我会唱的最长的歌《祖国颂》,也是他教会我的。
考虑到我行动不便,同学们把聚会的饭店订在我家附近。智者有失,他们没想到包间在二楼,此店没电梯。正当我望楼兴叹时,靳健说我把你背上去。望着年过花甲的老同学,我实在不好意思。他见我犹豫不决,就把外套一脱,叫我也把毛衣脱了,说我们抱团取暖一起上去吧。上楼的脚步有点跌跌撞撞,如果没有同学情,他绝不会拼这个老命。
甫一坐定,环顾四周,无限感慨,往昔青丝作伴,而今白发重聚,不知应该是拥抱欢笑,还是怆悢伤怀。尤其是“穆老爷”,一头卷发变成了“聪明绝顶”,矫健修长的身材突显“将军肚”。他初中毕业后,做过农民、代课教师,伐过木,学过木匠,最后进钢厂,从炼钢工人做到总经理,最后做自由职业人,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他说,在经历风风雨雨后,回过头来看看学生时代弥足珍贵的纯真,还是觉得亲切、温暖。
无论个人的经历和境况如何,老同学聚在一起都相谈甚欢。聊聊过去的美好时光,谈谈现在的家长里短,彼此分享幸福,而又互相开导,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抱团取暖。
连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