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互动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骨灰制晶石,你怎么看?
沈小栋
  上海首家生命晶石工作室日前挂牌服务,可将骨灰制成生命晶石,容积只有原来的20%,可以居家安放,居家祭祀,居家怀念;也可以制成饰品随身携带,随时与亲人“对话”,费用也远比购买墓地便宜。

  对此,网友们怎么看呢?本报为此推出民调,截至今日10时,共有3864位网友通过新民晚报APP、新民网、新民晚报新民网官方微博等平台参与了调查。

  “把最爱的人带在身边,不错呀”

  本次调查中,有逾三成(36%)的网友表示“支持,既环保又节约土地”。网友“一条猪飞过”留言:“挺好的,节省殉葬的墓地空间。”网友“qzuser37736”则留言:“把最爱的人带在身边,也不错呀。”网友“Tracey-lee”也表示:“给人一种逝去的生命还在一起的感觉。”

  同时,有两成(20%)的网友表示“理解,墓地太贵”。网友“咦被发现了”留言:“我觉得可以……毕竟现在墓地也贵了,做成沙漏告诫后人珍惜时间也可以吧。”网友“5四6柒”则认为:“人,终究不过就是价值几块钱的元素组合体。”

  “逝者需要安息,还是入土为安”

  但有三成(30%)的网友却表示“难接受,应入土为安”。网友“水瓶座lc”留言:“我觉得死了就该入土为安”。网友“知踪非执中”表示:“逝者需要安息,还得是入土为安。”

  “万一丢了,可能会变成一生的遗憾”

  同时,有逾一成(14%)的网友质疑“万一戴手上丢了咋办”。网友“九局下半youyi”表示:“有的人可以感觉亲人一直陪在自己身边,也有人觉得比较恐怖,我觉得万一丢了可能会变成一生的遗憾。”网友“niyozon”则调侃道:“放哪里好呢?供着吧,得像模像样的腾个地方,带身上吧,拿先辈把玩也不是个事,埋起来吧,日后又保不齐哪个小子发掘到当宝拿到电视台去鉴宝,难啊。”

  从本次调查看,大部分网友对这一新型殡葬方式表示了理解和支持,但也有相当数量网友对这一新殡葬方式非常排斥。殡葬文化不仅仅是对死者骨灰的处置,还关系到生者丧亲后的情感压力处理、亲友彼此亲情关系的维系、对老人知情权的尊重等,因此,引入新型殡葬方式的同时,其实也应建立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文化礼俗甚至是法律制度,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坦然接受新殡葬方式,并避免产生相关亲友纠纷和心理创伤。

  新民网记者 沈小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目击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4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名校风采
   第B06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8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10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11版:汽车周刊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假临牌违法且易造成交通乱象
骨灰制晶石,你怎么看?
“频幕”系“屏幕”之误
整治交通违法必须长效严管
广告
新民晚报互动A14骨灰制晶石,你怎么看? 2016-04-06 2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