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木 屋
苏剑秋
  苏剑秋

  那天风雨交加凉意习习。来到瓦根湾畔卑尔根最古老的区域——布里根旧城区,探寻极具中世纪遗韵的小木屋。

  当你一脚踏进巷子,见到两旁全是木制房屋,商铺人流,空气中充溢着中世纪情致,仿佛进入维京时期的繁华和奢侈。穿梭在木屋之间,风雨沧桑历史见证,虽已东倒西歪,依旧看得出它曾经的辉煌。踏着留有岁月印痕的青石板,聆听霏霏细雨有节奏的音韵,倏忽间隐约看到当年德国商人们忙碌的身影。

  据说,留下的这些小木屋是18世纪初卑尔根大火之后重新修建的,为中世纪时期的汉莎风格。自古以来卑尔根就是靠港口兴旺且商业十分繁盛的城市。几个巷子成排小木屋就是当年德国商人的住所,他们往来于瓦根湾收购新鲜的鳕鱼,制成干货运回德国销售。汉莎木屋恰恰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也是卑尔根历史的象征和缩影。

  在历史的长河中流连忘返。我注意着每一个细节,布里根区小木屋依山而建,一座座原木建造的木屋连着相通,我从巷子尽头上楼,沿扶梯上上下下,每座木屋楼上均相通,不用走地面就可以走到巷口。偶尔从窗外望去,露天咖啡馆的遮阳伞艳丽的色彩映入眼帘,温馨而和谐,如一幅北欧风情画。

  瓦根湾雨停放晴,阳光穿透云层,港湾中停泊的大桅黑白相间的渔船特别显眼。信步来到废墟上建造的卑尔根布里根博物馆。在这里可以细读卑尔根的古往今来,各种古船、艺术品和日用器具等等,是卑尔根作为大航海时期北欧最繁华都市之一的象征。生活伴随着历史风云一步一步走来,为什么说这家博物馆是建立在废墟上的呢?原来1955年布里根旧城区又遭遇大火,城内许多老宅化为了灰烬。大火无情人有情,细心的人们在废墟下发现了不少过去人们根本不知道的文物遗址。于是,为了保护和保留遗迹,在原址上建立了博物馆。

  都说北欧气候变化大,一点不错。我站在卑尔根渔市码头,遥望对岸的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小木屋,已是在云里雾里的小木屋若隐若现,披上一种神秘感。这道唯美风景线,将历史蒙上了沧桑感,人来人往,其实历史就在你的脚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目击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2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4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名校风采
   第B06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8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10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11版:汽车周刊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文化杂咏·解诗
无那素发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木 屋
篆刻
永不泯灭的科技之光
新民晚报夜光杯A29木 屋 2016-04-06 2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