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如火如荼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业势如破竹,发展速度已超出业内想象。2015年,汽车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但新能源市场却逆市飞涨,成为了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继续向前的中坚力量。透过“十二五”期间两组数据,更能看出新能源车的热度——2011年-2015年我国新能源车年销量分别为:8159辆、1.28万辆、1.76万辆、7.85万辆、33.11万辆。2011年-2015年工信部新能源车公告目录数量分别为:174款、272款、302款、613款、1857款。
热气腾腾的市场,让车企加快了新能源车投放的步伐。上汽集团宣布,到2020年,新能源车将增至逾40款,年销量突破60万辆,市场份额超过20%。吉利汽车的新能源车战略是:提前实现百公里5.0L燃油消耗限值目标,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长安、奇瑞、广汽乘用车、北汽新能源……先后公布了“十三五”新能源车发展目标,累计销量近200万辆。
跨国公司也没有袖手旁观。未来3—5年,大众汽车将在华推出约15款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不低于当期乘用车市场占有率,换算成销量大致在30万—40万辆。而BAT、乐视等国内互联网巨头,时风等众多低速电动车企业,以及富士康、万向、蔚蓝、小鹏等行业外造车新军也行动起来,纷纷加入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
2016年,随着《乘用车燃料消耗限值》等法规的正式实施,企业将在“恩威并施”的多元政策之下将更多目光转向新能源市场,此举亦将成为推动新一年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动力。前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比上年同期均增长1.7倍,呈现出 “高增长后的高位调整”特征。
三大问题凸显
尽管新能源汽车业看似已冲破层层壁垒,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健康而稳定的发展。就在一片繁荣景象下,矛盾凸显,呈现三大问题。
一是进入今年以来,有关新能源汽车“骗补”的报道纷至沓来。1月21日,四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核查工作的通知》,对2013、2014年度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以及申请2015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有关情况开展核查。而通过此事,政策监管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也被业内重点关注。
二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步并不晚,但在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方面仍然缺少重大突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对政府补贴政策过度依赖,缺乏创新精神。在过去的几年中,政府的补贴高达500亿元;即便是按照去年5月份国家四部委公布的新能源补贴退坡办法,整个“十三五”期间政府给予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金额仍可高达3900亿元。如果长期依赖政府政策补贴,缺乏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和压力,行业容易出现低水平盲目扩张,形成新的产业过剩。
三是除了整车之外,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其他行业也同样问题重重。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令电池和充电桩都出现了严重不足。已经有多家整车生产企业反映因电池供应问题出现产能掣肘。此外,电池的安全与技术也还没有明显突破,致使消费者产生了“里程焦虑”。至于充电桩的不足,则是长期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公共充电桩发展速度仍与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爆发式增长极不协调,这不仅无法满足现有新能源车主的充电需求,也势必对新能源汽车业发展继续造成更大的阻力。另外,除了数量上的缺失,充电桩行业还存在着企业不良竞争、地方补贴难以落实等问题。
亟待“拨乱反正”
眼下,新旧矛盾的叠加已让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景愈发复杂,是否健康而稳定,亟待“拨乱反正”。
迄今为止,新能源汽车还是一个对政策高度依赖的市场,当务之急是逐渐把政策性市场变成政策和市场双驱动的市场,让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在未来逐步向市场化靠近的过程中,政策的监管要起到作用。对于有实力的企业要鼓励进入市场,对于违规企业要进行约束,从而保持产业生态的良好运行。
另外,在市场化过程中,国家还应该出台相应政策解决“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让市场真正开放起来,让有竞争力的企业充分发展,也让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参与竞争充分锻炼、提高自己。
此外,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制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应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共识。
对于企业来说,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成本控制力。政府补贴逐步退出后,谁能将成本降下来,谁才能有市场竞争力。而从长远着眼,在平台架构上将新能源车与传统汽油车统一规划,能最大限度地提升零部件共用性以及生产的柔性化,从而实现成本的降低。据悉,吉利已建成两大纯电动车型平台,还与沃尔沃联合开发了紧凑模块化架构,不仅可以承载中级车和中高级车细分市场所有的轿车、SUV、MPV产品,还可全面覆盖内燃机车型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遗憾的是,面对数倍高增长的市场,像这样从平台架构上对新能源车进行统筹规划、立足长远、真抓实干的企业,实在太少了。
总之,除国家政策和社会帮助之外,企业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也唯有如此,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才不会成为昙花一现。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