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决定令人们倍感振奋。
“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从长江口驱车溯江而上,历时20余天,三支采访组沿途踏访长江两岸主要的自然保护区、湿地,深入江畔村落,寻访渔民生活,接触各地生态保护公益组织,掌握长江生态现状与保护的第一手信息。
本次活动的采访中得到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大学和科研机构专家的大力支持。
料峭春寒中,江风仍然凛冽。走在江堤上,远眺滚滚江流,竟令人不敢直视。这条千百年来哺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在一辈又一辈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在人们的漠视中,终于元气大伤。
长江水体自上游开始,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业排污与农业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电站阻断长江鱼类洄游的路线,致其难以产卵;渔民滥捕夺去江中动物的饵料资源——历年新闻报道触目惊心,“长江生态系统崩溃,资源枯竭”“原有175种特有物种消失一半”……中华鲟、白鱀豚和江豚,是人们所熟知的长江物种。这三种动物中,中华鲟野生种群已极为罕见;白鱀豚仅存数头,虽生犹死,曾经名闻遐迩的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白鱀豚馆十余年来空池以待,无奈改为养育江豚;而江豚的命运也并不乐观,野生种群仅存数百头,并在逐年快速下降。
拯救长江,已刻不容缓。我们欣慰地听到各级政府近十余年来为保护长江生态出台的各项政策,也看到切实效果。以工业污染为例,长期以来,工业排污成了人们担忧的心头大患。现在,工业企业排污已得到有力控制,工业排放污水标准提高,监管严格,企业自身环保意识增加,在污水处理上舍得投入。来自长江口的水体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是氮磷超标,沿江农业而非工业成为主要污染源。
在渔民的抱怨里,也侧面听到了政府的管理力度。一对正在修补渔网的渔民说:“这网早就不让用了,管得严,抓到要重罚,难得撒一网。”在沿江一些县市,也在为江豚自然保护区放弃经济利益,将渔民迁地安置。同时,还在考虑如何将渔民生活与生态保护良好结合,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在和地区政府、社会机构合作,尝试新的解决途径。
对长江生态的修复,有的用时间来衡量,十年的污染要花千百年来恢复;有的用经济来计算,挣一元钱造成的污染要花五六元钱来弥补。最难衡量、也最难得的是人心,拯救母亲河这沉重的分量,摆进心里就是放不下的责任。沿途采访,才知道有这么多人在为长江奔走、付出,他们将长江生态保护视为己任。本报年初筹划“生态长江纪实”系列报道活动时,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热情响应,表示希望联合发起此次活动。江河生态环保也一直是他们特别关注的领域,他们已经连续多年开展江河卫士等大型环保公益项目。
我们溯江而上,行色匆匆,所见有限,希望能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长江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