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期过半的时候,藉由上海书展。读书的话题总是热点,爱书如我,也来凑凑热闹。之前听到有人说,读书是孤独的事情,因为每本书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只体现在个人的经验印证中。也有人说,读书是热闹的事情,因为如今信息传播渠道便利而纷呈,每一位阅读者都可以自由交流阅读感受。然而,细想之后不禁莞尔,我最享受的读书方式竟是在这两种阅读状态的平衡中获得一种安妥和满足。
一个对文字怀有痴好的人,很多时候就像天真的孩子对于糖果持有单纯的热爱那样,固执于独自而从容地安享与书本相处的时光。这时,唯有文字才是所有的中心,足以让他忘记人事他念。而在对文字的专注中安顿、享受,不仅仅可以到达、印证某种好奇和想象,更是为了通向新的疑问与答案。所以,如我,阅读时,从来不讲究身处阳台一角还是房间一隅又或是车厢一座,不刻意纸质体还是电子书又或者是音频版,也不必然需要音乐、茶点、清风、暖阳,简单的阅读环境和自由的想象才是恰好。比如,阅读《永远的普罗旺斯》并联想起在中欧旅行时目睹的类似风景时,其实人却是在本埠晚高峰的地铁上。当阅读电子版《繁花》时,不自禁地用沪语轻声朗读出来,然后只是对着一部手机会心地笑出声。当阅读《上海老味道》时,会幸福地回忆起已故外婆亲手做的炒麦粉,而当时近手边的不过一杯柠檬水。
一个对文字怀有痴好的人,又似乎无时无刻不打开着所有与阅读这个行为有关的感官——看街上各种构思奇妙的广告语,听人们交谈报纸上的新闻,说自己经常思考的问题。这个时候,他就像一个怀有纯粹而美好秘密的人,急切地要寻找一个倾听对象来分享他在文字世界里所发现的那些欣喜或疑问。这个分享对象与性别、职业、地域无关,而只与兴趣、话题和思想有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正喜欢阅读的人并不会把自己拘缚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阅读领地里,诚然,形式上他也许独自阅读,但本质上他并非“孤读”,他会接受各种融入爱书人圈子的方式,比如微信朋友圈。如我,仔细梳理,迄今加入了四五个以阅读为主题的朋友圈:有的“圈子”是由一群拉美文学拥趸者组成,有的热衷于寻找各地特色小书店,有的“圈子”每天早晨六点必会打卡签到互相督促伙伴儿晨读,有的“圈子”又喜欢分享朗诵某位文学大师的作品。
写了那么多,还是绕不开那最根本的问题——为何阅读?于我,是读到美好而有质感的文字、接触有益而丰富的思想,发现最大可能的自己,而只与书本面对面却又并不孤“读”的阅读生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一种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