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面数字化
“面对数字时代高新技术对传统出版的挑战,还留守于曾经纸质出版的辉煌,自然难有活路。”早在2001年,就走出“书配碟”“碟配书”这一突破纸质图书与音像制品各自为政局限的上音社,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也是早有布局,上音社社长、总编辑费维耀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充分利用上音社的传统出版资源,我们正在大力推进数字化出版项目建设,构建互联网营运的数字化平台。”
作为未来上音社移动终端全面呈现,“乐海网”移动阅读方案(一期)项目“二维码资源制作与发布平台”已构架完毕。这一平台将移动终端阅读技术充分运用到优质产品的全媒体配套服务之中,以二维码等图像识别技术逐步取代光碟介质,为编辑提供平台化多媒体制作服务,为全媒体出版战略提供技术保障。
二维码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存储、传递和识别技术,替代了过去的音像制品,成为“去光盘化”行动的创新尝试。如:工具类图书《音乐年轮》首次尝试二维码技术(扫码听音乐),将纸质图书与在线音乐无缝对接,优化了读者的听赏感受。据费维耀介绍:“现‘乐海网’基本构架已搭建完成,正在进行纸质及视频光碟资料的录入工作。”据悉,在填充了“血肉”后,上海最权威、最全面的世界古典音乐、少儿音乐教育、中国传统音乐资源库将推上该平台。
据悉,“乐海网”计划在2017年年底逐步面向公众开放。
赏教学一条龙服务
在纸质、光碟资料数字化、高新技术支持下,传统音乐出版也将有机会携手更多教育机构,突破原有出版局限,形成赏、教、学一条龙服务。其实早在数字化探索初期,上音社就已在市教委教研室指导下,尝试将音乐资源数字化应用于音乐教学中。费维耀举例:“我们之前就和市教委合作推出过电子音乐书包,内容和上海市中小学音乐教材直接对接。孩子们在家里就能随时上音乐课,或进行音乐赏析。”
此外,在虹口区设立的实验基地,有更为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可下载观看或是学习。所谓实验基地,是为了在内容资源网络化管理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探索和尝试。“虹口区进行的实践,待技术全面成熟后,将会推行到全市。”
如今,全国琴童数以十万计,而伴随着国乐热的兴起,除了西洋乐器钢琴、小提琴、长笛外,古琴、二胡、琵琶学习者也日益增多。毋庸置疑,很早之前,乐谱、琴谱等音乐教程就已是上音社的支柱出版物之一,数字化转型后,上音社不但将乐谱琴谱及配套的音像制品录入资料库,也将携手更多教育机构,将所涉及领域由出版延展到教育。
动动手指“私人订制”
“未来,音乐爱好者们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在‘乐海网’找到你想要的古典或国乐作品。”费维耀坦言:“无论你是普及级鉴赏,入门级学习,或是高阶级提升,都能在这个平台找到与你所需程度相对应的乐理知识、曲谱、音乐教学示范视频等。扫个二维码,孩子就可以听音乐,也不用再冒着风雪大雨去上琴课,而是将老师直接‘请回家’,通过视频面对面地教与学。”
此外,数字化资料库还能提供更加个性化服务。费维耀介绍:“纸质或是音像出版物在内容储存方面均有局限,可现在有了数字化平台,就是海量资源任君取用,你再也不用受限于出版社出版的单一标准,而是可以选择单曲或是单谱,挑选属于你的‘个性化订制’。”
本报记者 朱渊
马上评
护住“内功”是关键
能在音乐相关书籍或碟片制作出版领域拔得头筹,有赖于上音社多年来“求精求专”的积累;现如今将这份巨大的财富数字化转移至网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
如今,利用搜索引擎寻出所需乐曲并不难,甚至有名师大家的音乐教学视频流出。然而,因多为网友个人传送或非正规渠道获得,版本不够权威、种类不够全面、影音品质不够清晰。而未来,这些“野路子”的缺憾都将是正规音乐出版物数字化转型后的优势。
要发挥优势就要先护住资源,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尚且薄弱的当下,防止数字化世界“盗版”、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恐怕将是护住“内功”的关键。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