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豆腐是一味平民美食。香气扑鼻地盛进盆,端上桌,你一汤匙他一羹勺地舀出来,努起唇尖,略吹一吹,一吸溜,马上就进了嘴,入了喉,滑进了胃,滑溜溜的,感觉又香又美。吃上两勺,特别下饭,呼噜呼噜地多盛上一碗是肯定的,那种食物的满足感,真的让人感到受用。
关于汪豆腐的得名,美食作家汪曾祺在名篇《豆腐》中写过,“大概因为上面泛着一层油”,也就是油汪汪的意思。汪老笔下的汪豆腐,是用虾子酱油做佐料的,红烧,却与我们水乡大不相同,水乡人爱的汪豆腐,一般是清清白白的,绝不会倒进酱油,要的就是那种清淡,首先是色彩上的淡。
汪豆腐的做法其实不难,上街买两块水豆腐,细细地横切,竖切,直至成小指甲盖那么大的豆腐丁,开水略烫一烫,去其豆腥。又剁姜末、葱花,最好还得有点猪肉渣,家里炼猪油留下的,那可是做汪豆腐的绝配。打火,倒油,姜末、葱花先入锅,刚煸出香味,即倒进豆腐丁,略炒一炒,又入油渣,加高汤。盖上锅盖,一锅好看的洁白、葱绿、姜黄、焦橙,在汤与火的热情帮助下,“咕嘟”、“咕嘟”让它们相互问候,彼此融合去。待锅内滚开时,勾上薄芡,撒点细盐,再焖一焖,眼看着汤汁渐窄,鱼眼似地在那里冒泡,撒一把翠绿的蒜花,马上出锅,那滋味,肯定馋得你流口水。热气氤氲中,尝一尝,嗯,爽滑,鲜香,柔嫩,鲜美极了。只是别太急,可别烫着了——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啊,尤其是汪豆腐!
也有加了芋头丁或慈菇丁的,水乡的龙头芋曾走进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如今已是名噪天下。将龙头芋刮去表皮,“笃笃笃”剁成细丁,加了虾米,先入锅煨烂,再加入洁白的豆腐丁,烧开之后,勾芡,撒入一小撮青嫩的香菜末,即可上桌。清清淡淡的,鲜美又粉糯,入口即化,滋润得很,能当菜,亦可当饭,好吃着呢。若是以慈菇丁做汪豆腐羹,则需加些五花肉切成的细丁,撒些水乡人爱吃的橙红虾子,添些肉香、鲜味与菜色,越发的勾人眼球,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最让人食指大动的还得数蟹黄汪豆腐,水乡大闸蟹上市时最好。将张牙舞爪的大螃蟹蒸得彤红,剔出蟹黄、蟹肉、蟹油,加姜末、葱花,入锅炝好,以油滑透,烹料酒去腥,倒入雪白的豆腐,加清水烧开,马上就是一股诱人的蟹香。少不得还得勾芡,略收去汤汁。此时的豆腐丁已让蟹黄染成一片金红,油汪汪的。出锅时,倒些胡椒末,再撒些青蒜花,那色彩更是养眼,迫不及待地舀一勺入口,一片蟹香拥裹着豆腐的清嫩,在蒜与姜的相助下,越发叫人味蕾绽放,只恨不能天天享受。还好,过了蟹季,冰箱里多存些猪油炼好的蟹油,化开来,照样可以炖一锅浓香滚烫的蟹黄汪豆腐,大快朵颐,过一把馋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