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说某人死了,是说“希特勒”。本来这是一句悲伤的话,我听了却因为联想起了“希特勒”老是想笑。还有人家明明叫玉慧,偏叫人家“纽薇”。
有一天,几个上海女同事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在讨论一个话题,我因为不会说上海话,就像竖起一道屏风似的被远远地隔开。听着听着,老觉得纳闷,她们老说“葫芦丝”、“葫芦丝”的,莫非上海女人现在流行吹葫芦丝?再看看她们是盯着一瓶花露水在议论,我恍然大悟,原来“葫芦丝”指的是花露水,不禁莞尔。
听不懂沪语,最初对我的工作的确造成一定的困难。比如开会时,领导们习惯性地讲起沪语,我手拿着笔记本却不知记些啥,只能在散会时找个别同事再用普通话问个明白。也有一些领导是说普通话的,对这样的领导我心存感激,因为这样就不用劳驾同事再翻译了。工作中如果大家都讲本土方言,对于非本地人来说,确实会造成一种孤独感和压迫感,不知不觉中会使人产生自卑情绪:我是外地人(同事也经常这样开玩笑说我是乡下人),他们是上海人。但是这种自卑和孤独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会消失。现在,我不仅能听懂,而且还能说上几句洋泾浜沪语了。
对于方言,历来都有两种声音,一种说要保护它,一种说要消灭它。有一阵子,广东掀起的“粤语保卫战”,上海也曾有过捍卫沪语的风波,这反映了保护方言文化紧迫性。至于工作中禁止说方言,说为了融洽同事关系,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因为员工不小心说了几句方言就丢了饭碗,这也太夸张了吧。比如,公司可以规定工作时尽量说普通话,而员工私下聊天、沟通时,完全可以说方言。作为新移民,听懂或者学说当地方言,是让你了解并融入这座城市的最快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