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职场方圆
     
本版列表新闻
~~~梅莉(文员)
~~~梅莉(文员)
~~~梅莉(文员)
~~~梅莉(文员)
~~~梅莉(文员)
~~~梅莉(文员)
~~~梅莉(文员)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早点听懂尽快融入
梅莉(文员)
  乍到上海时,听上海人叽里咕噜讲着上海话,就像在听外语,云山雾罩的。

  上海话说某人死了,是说“希特勒”。本来这是一句悲伤的话,我听了却因为联想起了“希特勒”老是想笑。还有人家明明叫玉慧,偏叫人家“纽薇”。

  有一天,几个上海女同事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在讨论一个话题,我因为不会说上海话,就像竖起一道屏风似的被远远地隔开。听着听着,老觉得纳闷,她们老说“葫芦丝”、“葫芦丝”的,莫非上海女人现在流行吹葫芦丝?再看看她们是盯着一瓶花露水在议论,我恍然大悟,原来“葫芦丝”指的是花露水,不禁莞尔。

  听不懂沪语,最初对我的工作的确造成一定的困难。比如开会时,领导们习惯性地讲起沪语,我手拿着笔记本却不知记些啥,只能在散会时找个别同事再用普通话问个明白。也有一些领导是说普通话的,对这样的领导我心存感激,因为这样就不用劳驾同事再翻译了。工作中如果大家都讲本土方言,对于非本地人来说,确实会造成一种孤独感和压迫感,不知不觉中会使人产生自卑情绪:我是外地人(同事也经常这样开玩笑说我是乡下人),他们是上海人。但是这种自卑和孤独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会消失。现在,我不仅能听懂,而且还能说上几句洋泾浜沪语了。

  对于方言,历来都有两种声音,一种说要保护它,一种说要消灭它。有一阵子,广东掀起的“粤语保卫战”,上海也曾有过捍卫沪语的风波,这反映了保护方言文化紧迫性。至于工作中禁止说方言,说为了融洽同事关系,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因为员工不小心说了几句方言就丢了饭碗,这也太夸张了吧。比如,公司可以规定工作时尽量说普通话,而员工私下聊天、沟通时,完全可以说方言。作为新移民,听懂或者学说当地方言,是让你了解并融入这座城市的最快捷方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各地新闻
   第A13版:各地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职场方圆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专题报道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读者俱乐部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8版:广告
何必小题大做
早点听懂尽快融入
方言外语声声入耳
说不说方言是态度问题
只因说方言,竟要被解雇?
欢迎来帖
广告
美国版职场方圆A28早点听懂尽快融入 2012-06-05 2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