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为什么我们这样焦虑?
夏琦
  夏琦

  随笔没思路,到处瞎聊天。

  幼儿园妈妈小群,在讨论娃们的英语学习。报个培训机构吧,怕人家只顾赚钱不顾娃;到小区老外家里学学吧,担心不够系统;家附近找个班吧,每周只上一次课,觉得频率不够;每周上两次的,又离家远了点……

  人家都决定了,我还要纠结一会儿。

  先不想这事儿,爬到隔壁高中同学群去看看热闹,几十条呢,在讨论啥。哗,一盆冷水浇过来,还是娃的英语学习,起因是家在苏州的同学打听上海的英语培训机构,看样子,是想让孩子课外到上海来学英语。

  长居澳大利亚的同学在另一群里讨论美食,应者寥寥,大概全在这群里被娃的英语学习占据了心思。这会儿已经讨论到在校学习了,然后话题过渡到家委会,过渡到家长进课堂,过渡到奥数班,过渡到昨天晚上作业做到几点钟……

  想起来,早上闺蜜群刚讨论了民办小学名校,哪些是面向全市招生哪些是本区招生,哪些打破脑袋也进不去,哪些还有混一下的可能。娃还在幼儿园懵懂度日的我,顿觉压力重重。

  我们家娃刚通过芭蕾舞班的面试,得意洋洋。问妈妈你小时候有没有学过芭蕾舞,我说没有,因为那时候没有这么多芭蕾舞培训的机构,没机会学。小朋友搂住我的肩膀,无比真诚地说了句:“妈妈,你太可怜了。”

  我们可怜吗?群里有同学抽空回忆了一下:“我们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在做什么呢?”太久远了,记不清楚,但至少,我们的父母,应该没有像我们如今这样焦虑。

  如今年轻父母的焦虑,似乎是个常态。相比上一辈,如今一线城市的年轻父母似乎更多地从家务负担中解脱了出来,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孩子的教育培养上。我们接受的信息、理论要多得多,但是这并没有让我们在育儿方面笃定起来。

  牵只蜗牛去散步的理论,没事就刷微信汲取育儿理论的我们,几乎个个都深以为然,可是转身发现朋友圈隔壁小明英语能和外国人交流,画画小有所成,芭蕾功架上佳,有几个父母,看看自己手里牵着的那只还在东张西望的蜗牛,能做到不动声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新民资讯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家装专版
   第A27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家装专版
快递实名制要兼顾“两个安全”
为什么我们这样焦虑?
干嘛叫得那么俗气
什么样的“惯例”不能惯
修电梯的为何不爱乘电梯?
羡慕小鸟
美国版评论/随笔A05为什么我们这样焦虑? 2015-11-13 2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