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之为“文化”必须具备传承性、渗透性、共识性、延续性,“四性”缺一不可。海派文化是上海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等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精华,吸收消化国外文化因素,不间断形成的富有上海城市独特个性与特色文化类型。她的“开放包容、中西合璧、多元交融、精耕细作”的文化特征与品格,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上海人,也向全国和世界展示了上海独特的文化品格,铸就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城市精神的文脉。历届上海市主要领导同志都非常重视传承和发展海派文化。因此,在《中共上海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上海要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弘扬海派文化品格……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据统计,1911年上海的书店就有150家,到1948年,上海共有书店608家。三十多年间,上海书店数量总体呈直线上升趋势,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历届上海主办的书展,人山人海。这种既让人开明,又使人睿智的业态,大大地推进了上海现代化的步伐,让上海人的见识更广了,知识更丰富了,自然而然地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便更加开明睿智了。
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建设的土壤,要提升上海人的精气神,中共上海市委就产生了要塑造上海城市精神的愿望。上海的城市精神既是海派文化土壤上培养出来的文化果实,又是引领上海海派文化发展的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见的基本遵循和行为准则。海派文化、上海城市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者的逻辑关系如何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阳光、雨露、空气;海派文化是土壤;上海城市精神就是在阳光、雨露、空气与海派土壤相适应成长出来的果实。
1926年,郭沫若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叫《马克思进文庙》。郭沫若先生编了个故事,在上海文庙,孔子与马克思见了面。孔子听说马克思名气很大,就问马克思,你到敝庙有什么见教?马克思说,我来领教了,我听说我的思想在中国流传很广,可是有人说我的思想跟你的思想是对立的,我今天想了解了解我的思想跟你的思想有什么对立?我的思想在你的国家能不能推行开来?孔子说,我还没怎么读过你的书,是不是你先说说你的思想?马克思说,我有几个基本思想,首先我跟西方历史上的宗教家不一样,我有一个强烈的现实世界的关怀,我就是要改造这个世界,变成一个幸福的、美好的世界。孔子说,我就是这个思想。我不是走出世主义的道路,我也是现实感很强,这点是相合的。马克思又讲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孔子说我的《礼运大同篇》也是这样讲的。他们又谈论了对财富的看法,马克思说想不到在中国那么远的地方2000多年前就有我的这么一个老同志。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核心价值观只有在不同地域的文化体系中被人们充分吸收,那么一个地域的精神之苗才会茁壮成长。在上海,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上海城市精神,必须要把海派文化土壤保护得更加肥沃、更加充满地气、更加弘扬光大。
文化就是人化,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人格化、人物化和人文化。当前,我们正在组织编写《上海海派文化地图丛书》,我们要让每一个新老上海人更多地了解上海,喜欢上海,在阅读中,感受上海的城市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冀盼,将空闲十多年的“大世界”打造成为上海海派文化馆,使得上海的城市精神永远固化为上海的一道城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