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秋鬼子来了,谁也不允许自家的小孩下池塘游泳。但是愿意听话的小孩并不多,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还是成群结队地溜往附近的池塘水库,一个个“扑通扑通”地往水里跳。一大群人,嘻嘻哈哈地玩乐了,但未免还是有些提心吊胆,怕家里的人找来。多半还没有玩尽兴的时候,大人们就拿着竹篙来了。
池塘那么大,一根竹篙是够不着人的。小孩浮在水中央,冲上面的大人做鬼脸。僵持一会后,双方一般都会做出妥协,小孩答应上来,大人允诺不打他。但这一般是权宜之计,小孩上岸后,大人们还是会忍不住对着他的屁股拍拍几下。小孩子们也习惯了,摸摸屁股跑了。
溺水这种事情,每年总免不了要发生几例。印证了老人们的那句话:秋鬼子来了,落水鬼抓小孩子哟……
这时候,最不好受的是被落水鬼抓走的小孩子的父母。附近的人听说谁家的小孩被淹了,都会扔下手中活计,赶过来。也有听到消息从老远地方来的。他们中有来帮忙的,也有来看热闹的。小孩捞上来后,有些身体被泡肿了。小孩的母亲这个时候披头散发地坐在地上,呼天抢地地哭泣:“我的儿啊,我短命的儿啊……”
旁人有跟着掉眼泪的,叹息着:“可惜啊,可惜啊。”
也有好心劝慰的:“人死如灯灭……”
觉得自己说得不太合适,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很超然的样子,还是说:“别难过了,人死如灯灭……”
还有的,在这里偶然发现了一个好久不见的熟人,不免要寒暄一番,扯扯家常,问问他家母猪下了猪崽没有。陈年的谷子有没有卖个好价钱。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悲凉。但自家的悲凉是要自家消受的。旁人不会帮——也帮不了。
小孩父母伤心过后,日子还是要过的。收好心,办理后事。在这里,火葬是不兴的。乡下地方多,人死了不过就三尺地。小孩子的后事一般都很简单,棺材也是捡便宜的买。有的甚至连棺材也没有,族里叔伯找来一个和小孩身长差不多的木箱子,能够放进去,就行了。灵堂就更不会扎了,道场也没有,但司公还是要请的。司公来了,哼哼唧唧地哼唱些谁也听不懂的歌,据说是超度。超度结束了,就要送小孩上路了。
小孩的葬礼,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
这样的消息会当成新闻传上一阵子,但新闻很快就会变成旧闻。变成旧闻之后,就没有人稀罕了。只有小孩的母亲,一说起秋鬼子吃了她的宝贝她的肉,难免又要痛哭流涕一番。引来大家一阵叹惋和同情。
只是后来,我发现,母亲们的哭泣是有必要的。不哭的话就会招来非议。我的一个堂祖母曾经很鄙视一个被淹掉的小孩的母亲。她叹着气道:“女儿死了,大家说起来,她连眼睛都没红一下,心可真狠啊!要是换作其他女人家,怕是早哭起来了。”
原来哭泣也会变成一种道德的要求。在这里,心里面的悲凉,是没有人管的。但是不哭泣是不行的,不哭泣就是不道德。不道德的话,是有人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