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电影《总有一天》,把我们带到上世纪60年代末丹麦的一个寄宿学校。这是一个充满暴力的黑暗世界:体罚、性侵、欺辱……画外音一个沉缓的声音,为我们讲述了这里发生的事情,讲述了一对兄弟的故事,因为他曾经是这个学校的一员,他的讲述显得尤为真切。这对兄弟哥哥叫艾瑞克,弟弟叫埃尔默,他们的父亲在地下室自杀,母亲身患重病,之后不久去世,唯一的亲人——舅舅,无居住证,无收入,无学历,兄弟俩只能被送入寄宿学校。他们一踏进这所学校,噩运便降临头上。兄弟俩开始反抗,他们企图逃离。
和所有这类题材的电影一样,本片也把注意力放在揭露暴力施行者的罪行上,但它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即导演在悲惨的故事层面之外,引领我们领悟隐藏在叙事后面的深层意义:电影不单单是呈现绝望的图景,而是在绝望中坚信“总有一天”会到来。这个“总有一天”,是对未来的期待,是一种精神慰藉,一种强烈渴望,一种执著梦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关于在险境中,或者说,在危难中不失希望、坚定信念的电影。
对于哥哥艾瑞克来说,他期盼的“总有一天”,是离开这所恐怖的学校,为此,他逃跑,敢于和校长抗争;而对于弟弟埃尔默,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相信的“总有一天”,是他会成为一个宇航员,登上月球。这部电影,从始至终,贯穿了他的这个信念,并且对其进行了强化。我们可以看到他偷望远镜,是为了看星星。在他居住的小屋墙上,全贴满了日月星辰的照片和文字。画外音里,我们可以听到他昔日同学的讲述:“埃尔默有一只畸形的脚,对他来说,所有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去月球,当然,飞向月球的梦想,是多么遥不可及,但是只要你相信,没有什么梦想不可以实现。”他把月亮当成他的梦幻岛。
这是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成功的那一天,丹麦这个10多岁的男孩就和他的哥哥,在丹麦的一家寄宿学校遭受凌辱。即使埃尔默刚入学,在被校长询问将来打算做什么时,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说:“宇航员。”为此,他被嘲笑,被打耳光,甚至在劳动时,他被迫爬上高塔,被人丢石块,嘲笑:“宇航员是不怕高的。”他依然顽强地认为,总有一天,人类去月球,“将会像去海边游泳一样容易”。
电影里不乏温情桥段——同情埃尔默的女老师,请他朗读自己的日记:“我行走在月球上,跌跌撞撞,我不会再那么伤心了。”他为不识字的同学代读家信,这个同学正为得不到家人关心而苦恼,尤其思念自己的妹妹。埃尔默冒用同学父亲的名义念道:“我们降落在一个未知的星球上,你和你妹妹愉快地跳啊跳,追逐着星星,如果抓到了,它可以为你照亮寻找火箭的路。”母亲去世后,他相信她“在靠近月亮的某个地方,也许天堂就在那里,她在那里会保佑我们”。哥哥因划破校长车子而惨遭毒打、失去意识,在他的病床前,埃尔默告诉哥哥阿波罗载人飞船登月的盛况。在同学的眼里,埃尔默“幻想太空怪兽与飞行路上的经历,使得我们第一次感到,我们仍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本片室内部分,人物很多都是中近景,甚至特写,这加重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感以及电影的阴郁气氛;但有时,当镜头移向室外,展现的是一个远景或全景,树、天空、道路,又给我们一种开阔感以及明朗的色彩,有力地暗示了“总有一天”会带来的光明。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埃尔默为救哥哥,一身宇航员打扮,勇敢地爬上高塔,向下纵身一跃。此时,画面中出现一个巨大的蓝色月亮,埃尔默慢慢旋转,飞翔,飞向月亮,和月亮对接……这个浪漫化的处理,让埃尔默持久的梦想,最终绽放在最美丽的一瞬,完成在最壮阔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