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不减艺考火热。昨天,中央戏剧学院率先启动2017年初试,超过3.6万人次报考,创该校历史新高。接下来这一周,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也将相继开考,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追梦人。
对艺考之热,近年来已经习以为常,与之相应的,还有缠绕在艺考周围的灰色产业链,屡斩难断。
每年艺考,都是一场高颜值的“聚会”。一些院校在招考时明确“纯素颜、不带妆”,甚至会准备湿巾给考生“卸妆”。然而有媒体暗访发现,考点附近却孵着若干店铺,号称提供“擦不掉的无痕化妆”“难察觉的脸型微调”,吸引不少考生。
“素颜”这个小细节都暗藏诸多玄机,“艺考经济”的大头——应试培训更是如此。近年,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艺术类院校教师参与考前辅导,中戏、北影等也明文规定,不允许考官在校外“走穴”。但是,打着名师授课、考官指导幌子的艺考培训机构却层出不穷,开设的“保过班”“协议班”收费动辄数十万元,不论是冒充忽悠、虚假宣传肆意敛财,还是违规聘用、利益勾结损害公平,最终受伤的都是考生。
如何根除这些乱象?除了有关部门惩处整治,更待艺考早日降温,考生回归理性。艺考过热的背后,黏附着两种观念,一是明星情结,希望通过艺术院校走上成名之路;另一种是求学捷径,由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突击数月训练特长,尝试借助艺考“曲线就学”。
如果说违规乱象,是给艺考蒙上尘埃,那功利意图,则是在腐蚀其内核。为成名也好,为文凭也罢,均非“为艺术而应考”,都使得“艺考”空有其名,偏离初衷。
说到底,艺考只是一个缩影。艺术,本该与功利浮躁离得最远,但现实却是屡陷怪圈:追逐票房、为赚快钱粗制滥造的电影,依赖评奖、非真正为观众而演的戏剧……如果不剔除这些“反面教材”,我们又能拿什么去规范艺考,去引导那些尚未正式走上艺术道路的考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