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7年02月0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别让艺考
空有其名
范 洁
  范 洁

  春寒料峭,不减艺考火热。昨天,中央戏剧学院率先启动2017年初试,超过3.6万人次报考,创该校历史新高。接下来这一周,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也将相继开考,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追梦人。

  对艺考之热,近年来已经习以为常,与之相应的,还有缠绕在艺考周围的灰色产业链,屡斩难断。

  每年艺考,都是一场高颜值的“聚会”。一些院校在招考时明确“纯素颜、不带妆”,甚至会准备湿巾给考生“卸妆”。然而有媒体暗访发现,考点附近却孵着若干店铺,号称提供“擦不掉的无痕化妆”“难察觉的脸型微调”,吸引不少考生。

  “素颜”这个小细节都暗藏诸多玄机,“艺考经济”的大头——应试培训更是如此。近年,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艺术类院校教师参与考前辅导,中戏、北影等也明文规定,不允许考官在校外“走穴”。但是,打着名师授课、考官指导幌子的艺考培训机构却层出不穷,开设的“保过班”“协议班”收费动辄数十万元,不论是冒充忽悠、虚假宣传肆意敛财,还是违规聘用、利益勾结损害公平,最终受伤的都是考生。

  如何根除这些乱象?除了有关部门惩处整治,更待艺考早日降温,考生回归理性。艺考过热的背后,黏附着两种观念,一是明星情结,希望通过艺术院校走上成名之路;另一种是求学捷径,由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突击数月训练特长,尝试借助艺考“曲线就学”。

  如果说违规乱象,是给艺考蒙上尘埃,那功利意图,则是在腐蚀其内核。为成名也好,为文凭也罢,均非“为艺术而应考”,都使得“艺考”空有其名,偏离初衷。

  说到底,艺考只是一个缩影。艺术,本该与功利浮躁离得最远,但现实却是屡陷怪圈:追逐票房、为赚快钱粗制滥造的电影,依赖评奖、非真正为观众而演的戏剧……如果不剔除这些“反面教材”,我们又能拿什么去规范艺考,去引导那些尚未正式走上艺术道路的考生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河长制,制度与人的融合
最遥远的距离
别让艺考 空有其名
别小觑“一碗热姜汤”的力量
撕“福”
俗是可以“易”的
美国版评论/随笔A05别让艺考
空有其名
2017-02-07 2 2017年02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