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的水平,受制于基础设施、人口规模、规划定位等客观因素,但更要看城市管理者们是否走心用心,能否将心比心。走心用心,总是能发现群众身边的各种不便,并努力尝试各种可行的办法去改进。比如,琼州海峡运力不可能无限增长,但轮渡班次安排可以更合理;容易塞车的路段,也许不能马上拓宽,但标识可以更清晰,提示可以更明确,绕行路线设计可以更丰富。对于曾经出现过的突发情况,也许很难杜绝再次发生,但可以把预案做得更详尽,以防事到临头仓促应对……
城市治理,不仅要尊重基于公共利益的通行规则,也要洞悉人在不同处境的独特感受。而后者,往往才是公众评价公共服务的起点。同样是等待,人们会因为等待时间变短,而减轻焦虑感。哪怕仍不完美,但那些照顾到公众感受的进步和改善,总能让人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哪怕有些诉求一时不能满足,耐心倾听、尊重差异、设法解决的努力,也才能获得更多人理解和支持。(丁汀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