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1年12月0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点人物】
“同伴关怀”共创“美丽人生”
  周易,上海人,2004年确诊HIV呈阳性,2009年进入ARV治疗(抗病毒治疗)。2006年3月创办“美丽人生”互助会,为上海及长三角区域艾滋病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治疗教育、社区关怀及随访关怀工作。

  “可以用真名,没这点自信,还怎么活下去?”他的声音听起来充满阳光。

  周易说,9年来,国家的政策和社会各界对艾滋病人的看法有了相当大的改变。2003年前后,还处于缺少政策、社会歧视严重的状况,到了2009年,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有了改变,近两年更是从一味谈预防转变到谈如何治疗,教会人们如何不用惧怕艾滋病毒,与病毒共生存。

  “但是,我国对艾滋病的认识还相当落后。”周易说,全球应对艾滋病,必须重视感染者的参与,让感染者积极参与到抗击艾滋病中来,在这方面,中国做得还不够,“感染者还停留在倾诉者的位置上,让他们通过倾诉博得同情,这种观念太落后了。”

  周易说,在传统观念中,感染艾滋病毒的人一直被人认为道德有问题,在人前抬不起头。“我一直呼吁,艾滋病患者要有足够的信心生活,给自己一个正常生活下去的意义,不能因为出现危机就躲在角落里哭泣。”

  帮助艾滋病患者重树生活的信心,是他努力的方向。在艾滋病患者的圈子里,彼此称为“同伴”,“同伴关怀”“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最有说服力。

  为此,他创立了“美丽人生”互助会。有一次,他组织几十名艾滋病患者到外地做拓展活动,很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去的路上,他们都在不安地猜测自己“还能活多久”。到了现场后,培训师让他们按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日期先后排队,他们发现,排在第一的那位大姐,竟然已经确诊26年!

  “这是最强大的心理支撑,因为他们知道了,自己也可以活这么久。”

  周易的团队还在弥补艾滋病治疗信息传输上的一些不足。“目前比较大的问题是,检测出感染HIV病毒的人,会好像突然掉入另外一个世界一样,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周易说,他所做的就是通过“同伴”告诉这些人到哪里去求援、去哪里治疗、整个病程怎么控制,不断给新确诊的感染者做这样的培训,让他们从最初的紧张、慌乱、崩溃进入一个慢性病治疗管理过程中去。

  本报记者  姜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理财·财市解析
   第A26版:股市分析
   第A27版:法治视窗
   第A28版:彩票看点
   第B01版:军界瞭望周刊
   第B02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新民楼市
   第B11版:新民楼市
   第B12版:[浦江华侨城]
   第B14版:新民楼市
   第B15版:新民楼市
   第B16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17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18版: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
   第B20版:新民楼市
   第B21版:生活之友
   第B22版:生活之友/欢乐亲子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25版:生活之友/时尚乐活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公众服务
   第B29版:好吃周刊
   第B30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31版:好吃/美食点击
   第B33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34版:好吃/美食专列
   第B35版:好吃/美食专列
   第B36版:好吃/美食大观
三个“零”中,零歧视最难实现
本市举办“向‘零’艾滋病迈进”主题宣传活动
“同伴关怀”共创“美丽人生”
“四免一关怀”政策
新民晚报焦点A06“同伴关怀”共创“美丽人生” 2011-12-01 2 2011年12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