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和地下协调发展]
今天,城市里的地下空间已经告别了封闭、潮湿、阴冷的时代,功能便捷、采光敞亮、环境宜人早已为城市中人所熟悉、所认可。城市广场绿地和大型建筑物的地下,更有三十余座城市规划建设地铁,数十座地下综合体的建成使用,都把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拓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把城市地上、地下的协调发展推向更宽的广度。
但是,“地下空间除了功能和安全的要求外,视觉美的追求更应上层次。”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副主任束昱教授近日告诉记者。
[一滴水渲染文化天地]
“上海城市地下空间营造已经全面进入‘美时代’。”束昱教授开门见山,无论是十六铺码头地下空间的文化营造,还是北外滩国际客运中心的文化渲染,无一例外地都是大手笔。
先说十六铺,筋骨高张与玻璃作顶的透明大伞,让我们依稀又见世博轴的风姿;从地下往上,东方明珠居然尽收眼底。
再说国际客运港,大颗的水滴,湛蓝的立柱、柔曼的藤萝、大块的绿荫,客运港的地下空间美不胜收,配上浦江边港口候船室那颗硕大无比的“一滴水”,这“一滴水”竟收揽了一个世界。
“这都是近年来上海城市地下空间注重环境美的经典之作,它们让我们看到设计者和建设者对地下空间环境美的追求与创造。”束昱说。
[艺术审美不能够缺席]
“地下空间的审美追求对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长期从事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研究的束昱强调。
如今,每一座大中城市的地面都被塞得满满的,“我们的地下空间不能重蹈地上城市建设的覆辙。”束昱说,从规划开始,地下空间里,阳光、新鲜空气、活水和绿色植物,都是一个也不能少的;不仅如此,“一座城市的文化、历史积淀当然也要艺术地进入,这座城市的性格、理想和追求也要自然而然地融入。”
“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地下空间的艺术审美与营造不能缺席。”束昱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