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市中心一栋写字楼里两名年轻白领的对话。时下,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和“新上海人”已居住到原本属于“市郊农村”的地区,市郊越来越有吸引力了。
韩正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2012年的十大任务中,专门有一项是关于郊区的:“上海将进一步把建设中心向郊区转移,加大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本次人代会上,许多代表纷纷就郊区发展战略建言献策。
要有一片蓝天
郊区已成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广阔空间。不少代表提出,产业转移到郊区,要防止污染转移到郊区。“郊区在建设新市镇过程中也要走绿色发展之路,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嘉定区徐行镇党委书记张德祺说,徐行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着力改善当地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目标是建设“产城融合发展”、传承地方文化的新市镇。
徐行根据要求,关闭了原有的徐行化工厂,妥善安置了400多名本镇职工,放弃3个亿的产值,换来新市镇的一片蓝天。当地原有的水网继续得到保护和利用。徐行有145公里河道,经过这几年的疏浚、治理,不仅没有缩短,反而有所增加,一些断头河也变成了活水,水质、水环境在全区名列前茅。
也要小桥流水
“郊区新市镇的建设绝非复制中心城区的形态,要避免‘千城一面’,小镇依然要有小桥流水的风貌、江南水乡的味道。”市人大代表、金山区委书记杨建荣说。
杨建荣以枫泾镇和廊下镇为例说,枫泾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今后,2平方公里范围的古镇将完全保存原有的风貌,而旁边新镇区的布局、风格也将与古镇区相呼应,体现便利、宜居、融合的理念。廊下镇则以现代农业为重点,它的特色是田园风光,有草莓、葡萄、兰花等数十个产业基地。廊下将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休闲旅游观光业。
发展要尊重规律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郊区建好了漂亮的公寓楼,农民为何不愿搬进去?他们为什么扔不掉锄头等农具,改不了原有的生活习惯?曾有郊区工作经验的市人大代表吴尧鑫提出,不能认为搬进公寓楼,户籍变为城镇户口,有了“镇保”,农民就马上成了市民。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首先要依赖生产方式的转变。所以,先要解决好镇城化地区农民的就业问题,他们有了工作岗位,才会慢慢成为城市居民。而且这种转变有一个阶段,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尊重发展规律,以农民为本。
本报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