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菜价波动,如何“削峰填谷”?去年9月起,针对当时绿叶菜价格居高不下的状况,本市市、区两级政府分别在居民小区部署设立了150多个蔬菜直供点,着重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服务。优惠的价格加上优良的品质,出现市民纷纷排队买菜的现象。“平价蔬菜进社区”,一为平抑高峰时期的菜价,菜价平稳时则暂停;二为弥补菜场布局盲点,这在静安、黄浦等中心城区尤其受到市民的欢迎。
价廉物美的“社区菜市”能否留下来?记者在调研中获悉,社区菜市的“留”与“不留”受到菜价波动、菜市选址、市场需求、合作对象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社区菜市”真正要开进百姓心坎里,不但体现在价格上,更令人感到安全、放心和便捷。对此,“社区菜市”的静安模式值得借鉴。
今天上午,静安区“社区菜市”开进了郑家巷、锦华小区等12个点,供应各类蔬菜近50个品种。7时刚过,就有早起的“马大嫂”来“赶集”,大包小包拎回家。“外面菜场500克青菜要卖2元,这里只卖1.4元,又实惠又便当!”居民王阿姨说起钟爱的“社区菜市”,喜上眉梢:“你看,除了蔬菜年货大包小包拎回家,有时还能把家里的菜刀、剪刀送去,让师傅磨得锃亮……”家门口“赶集”多方便!
和王阿姨一样,越来越多的静安居民都爱上了家门口的“社区菜市”。“静安区寸土寸金,建不成菜场怎么办?我们就想办法建菜店设菜点,蔬菜直供进社区。”区商委副主任叶景辉告诉记者,静安区2005年开始尝试向社区直供蔬菜,近年来不断增加调整供应点,目前全区5个街道共设立了60多处社区售菜点,逐步形成了“3510”的服务网络(即步行3分钟到菜点、5分钟到菜店、10分钟到菜场或超市),不仅方便了居民买菜,又能使百姓“菜篮子”拎得更轻松。
(下转A5版) (上接第1版)
去年9月以来,“社区菜市”在平抑菜价的同时实现常态化运行,每个点一周巡回服务2至3次。
社区菜市“因时而变”
每天清晨,一辆辆满载各类蔬菜的车辆轮流出现在静安区60多个位于居民小区的蔬菜直供点。摊位上,有青菜、鸡毛菜、大白菜、卷心菜、萝卜等大众菜,也不乏草头、豆苗、西兰花、西红柿、彩椒等时令花色菜……据统计,60多家社区蔬菜直供点目前日均供应量在10吨左右,服务居民万余人次,蔬菜等各类农产品日均营业额约5万元。由于大多数蔬菜都直接来自田头,居民们形象地称之为“热气蔬菜”。
“根据季节不同,社区菜市的服务内容也不一样,”福康里的“马大嫂”们对社区菜市早已不陌生。这不,逢年过节时,“特色菜市”来到家门口,除了常规的蔬菜产品外,禽肉制品、米面产品包括静安区的一些老字号食品也纷纷来“赶集”,甚至还有磨剪刀、扎拖把等便民服务项目。碰到菜价高企时,“特价菜市”便会如约而至成为价格“洼地”,相比市场价格可低上二至三成。日常生活中,居民们还可以按需预订蔬菜,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的居民可以直接要求送货上门,“社区菜市”的贴心服务频频令人称道。
买菜也有“幸福指数”
“田头喊菜贱,摊头叹菜贵,社区菜市最关键的是减少了层层复杂的流通环节,避免农产品利润被‘蚕食’。”叶景辉说,办好社区菜市,选址和合作企业很重要。“社区菜市要办好,选址和合作企业很重要。”叶景辉说,首先从选址来讲,要避开与现有菜场、菜店的冲突,选择布局盲点;从合作企业来讲,必须是有一定规模和生产基地的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因为社区菜市流动性强,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必须提前到生产环节,才能确保质量。当菜价高企时,龙头企业也能充分发挥直供直销的优势,减少流通环节,凸显价格优势。与此同时,区政府对企业让利按实补贴,发挥社区菜市的杠杆作用平抑菜价保障供应。
据了解,目前参加静安区社区直供售菜点服务的企业包括城超、正义、弘阳、沧海桑田、甬海、缙博等多家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静安区正在崇明岛建立自己的副食品直供基地,让市民买菜的“幸福指数”更高一点。
“楼宇菜市”渐行渐近
除了社区居民的“菜篮子”外,“社区菜市”还逐渐向楼宇延伸,让生活和工作在静安的20万白领轻松解决“买菜”问题。记者获悉,静安区商务委自前年开始协调城超等企业进驻商务楼宇设置直供售菜服务点,目前已在东方海外、联谊、光通、和一、中国电信等商务楼宇“安营扎寨”,每天为4万多名白领提供服务。借助直供直销的优势,“楼宇菜市”销售的蔬菜等农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二成左右。上班、买菜两不误,白领妈妈们对此青睐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