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天盛行的团拜,已经成为辞旧岁迎新年的美俗。团拜,不始于现代,南宋就有。
南宋始创的团拜,是由传座衍变的。唐·冯贽《云仙杂记》:“长安风俗,元日以后递饮食相邀,号传座。”元日,谓正月初一日。亲朋之间顺次成序地邀约聚饮,互为宾主入座,故曰传座。为什么要放在元日以后呢?因为按当时礼俗元日应该在家里团聚,各不赴宴。至南宋,传座之盛况为团拜所掩,甚至有取代之势。
团拜之事,宋·赵昇《朝野类要》云:“诸处士大夫同乡曲并同路者,共在朝及三学相聚作会,曰乡会。若同榜得第之后同城为官者聚会,则曰同年会。”此即团拜之始。所说“同乡曲”,指同县籍者,同县人谓小同乡,故以“同乡曲”称之;“同路者”谓大同乡,路为宋时行政区划名称,县以上为府,府以上为路,故“同路者”即大同乡。(宋时无行省,到元代才有行省制度。)“三学”乃太学的外、内、上三舍的合称,“三学相聚”就是太学生共聚;太学生人数众多,于是同籍贯者为一集(不分三舍的舍别),所以也称“乡会”。同榜进士因在同一年取中,遂称同年会。这种集会,以其共贺新年,也谓团拜。
为什么称作团拜?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引录前人之释语云:“钱大昕《恒言录》引《朱子语类》云:‘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对拜则有拜不著处。’按此知宋时已有团拜之处,正与今同。”朱熹的释语“打圈拜”当然就是与会者站成一圈,如此拱手为礼,施礼者所施之贺年礼,都能使大家受礼。倘若分列两行或数行站立施礼,只能向着对面一行数人,其余诸人就“拜不着”了。朱熹生于1130年,逝于1200年,他记下这个释语的年代比《清献公集》所录诗题的纪年要早20年以上。据此可知团拜的名目创立已经八百多年了。甚至还可能更在朱熹之前。
至于现时的团拜,大家耳熟能详,无须多说;古今同名,相因相革,沿用旧名而赋新意,今者此俗更臻大美,也是不必赘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