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散文论坛上,关于当下散文现状各抒高见。作家刘亮程提出:散文就是人在说话,好的散文是真正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并易于被大众理解、乐于阅读的作品。
读完贾平凹的散文集近作《天气》,体会到了刘亮程话中有深味,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好的散文,领略了贾平凹的说话艺术。散文集《天气》是贾平凹近年小说创作间隙,在各地行走的见闻,以及对于生活的感悟。作为一个文坛老将,其作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夫。所有作品中,叙述娓娓道来,文字质朴,沉稳,情感透彻;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作者细腻、敏锐的细节描写。
作者写走访的《定西笔记》,写定西地区人虽穷但文化意识强时,刻意记叙了与当地一位老人家的对话。对话虽简单,寥寥几句,却细腻真实。同时作者又特别刻画老人家对话时的神态,从中反映出一位老人对书卷的珍爱,和对知识的尊敬。就在这样简单的刻画中,读者立即清晰了定西人“人穷志不穷”,纯朴高雅的民风。
贾平凹作品在语言上,多年来保持不变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方言的运用。这些语言都是与当时当地环境、人物相配合的,这样写的目的,正是为了更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特征,或者环境特点。
在一篇走访陕北佳县白云山的散文《又上白云山》中,作者从广袤的陕北大地出发,总体上概括了陕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出陕北大部分地区人们生活困窘的结论,由此发出感慨道:为什么活着,怎样去活,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也不去理会,但日子就是这样有秩序或无秩序地过着,如草一样,逢春生绿,冬来变黄。读这些句子,感觉是读一位老者的来信,心中的谆谆教导正是引导内心去挖掘生命的意义。在贾平凹的散文中,这样的感悟都是有感而发,并非生硬的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