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可惜的是手头只有两本她的书。一本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名作《城南旧事》,另一本是她1950年至1966年写的散文选集《两地》。“两地”指的是北京和台湾。北京是林海音长大的地方,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这个美丽的古都度过的。台湾是林海音的故乡和成年以后的居住地。她多次说,她这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这两个地方,她以能和这两个地方结不解之缘为幸、为荣。
她在《两地》的自序中写道:“真希望有一天,喷射机把两个地方连接起来,像台北到台中那样,朝发而午至,那时就不会有心悬两地的苦恼了。”故土是温暖的,云路是迢遥的,但拆除人为的樊篱,终究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城南旧事》因为改编成了同名电影,有些章节还选进了小学语文课本而家喻户晓。这首先得归功于林海音原作写得朴素真切和委婉动人。古老的北平风貌,浓厚的乡愁与乡情,以及主人公小英子的善良、纯真与早熟……都写得活灵活现。
作者在作为“出版后记”的那篇短文中写到的几句对话,我一直记忆犹新: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谁?”“骆驼呀!”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多么简洁和朴素的文字,又那么有味道。这种风格自然也保留在《两地》之中。其中写北平的那一部分,大都是对老北京社会底层的“家常生活”和淳朴风习、风物的回忆,是一种亲切的“怀旧”。
这里写到了换取灯儿(火柴)的老妇,给人缝织阴丹士林布衣服的大姑娘,“富连城”科班里的小演员,虎坊桥的老乞丐,文津街的历史感,文华阁的剪辫子……都是旧时代小人物和他们的生活,还有作家对他们的同情与怀念。
她说:“我写北平,是为了多么想念她,写一写我对那地方的情感,情感发泄在格子稿纸上,苦思的心情就会好些。”
她常自夸,从前在北平闭着眼都能走回家,尤其是家住在虎坊桥,在这样一条热闹的大街上,每天从早到晚所看见的事事物物,使她常常琢磨的人物和事情可太多了。她说,她的心灵,在那小小的年纪里,便充满了对人世间现实生活的怀疑、同情、感慨、兴趣等等情绪。
是的,儿时的故都,给了林海音最初的现实人生的观察和体验,同时也在林海音的心上留下了剪不断的乡土情结。
她在那篇《骑小驴儿上西山》里写道:逝去的日子,总是给她对北方的无限的怀念。“记得最后一年逛西山是秋天,对满山红叶,有无限山川的离情,知道要走了,要离开依赖了二十多年的第二故乡,心情真是沉重。”
从那最后一年逛西山到现在,一晃已有五六十个秋天了。风依旧凉,叶依旧红,只是那额头上打着刘海儿的短发黑裙的英子,已不再是昨天的英子了。她已带着那剪不断的乡愁,去了另一个世界。
英子从来没有忘记西山,不知道美丽的西山,还有那古旧的椿树胡同、帘子胡同、虎坊桥、文津街……还记得当年的那个“英子”不。那是英子半个多世纪以来魂牵梦萦的乡愁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