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执导的电影《桃姐》,已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的境界。这位女导演以她一贯的敏锐和细致,用流畅的镜头语言,通过一个个真实到极致的细节,讲述了女佣桃姐的故事,看了让我有话要说。
影片中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罗杰和桃姐不是母子胜似母子的感情。桃姐对家务的细致、对支出的算计、对食材的挑剔、对烹饪的讲究,以及服侍主人的兢兢业业、妥帖周到、知情识趣,观众们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看到、听到、理解了。
从十三岁到七十多岁,从罗杰的祖父辈开始,桃姐服侍了罗杰一家四代,奉献了一生。桃姐的理想是做最好的佣人,她尽心尽力、鞠躬尽瘁,实现了这个理想。在六十多年的恪尽职守中,主仆之间的感情,也像山中涓细的溪流,潺潺流淌,静静生发。和母亲相比,桃姐给予了罗杰真正的母爱。在她珍藏的旧物件里,有罗杰襁褓时用过的背篼、童年时玩猜谜游戏赢来的香皂。它们勾起的童年回忆,很香。
对罗杰来说,桃姐比母亲更像母亲。桃姐病倒了,进了养老院,工作之余,罗杰总不忘去探望她,带她去餐馆吃饭,比很多亲儿子更像儿子。
《桃姐》的故事,是香港电影监制李恩霖的亲身经历,钟春桃这个名字也是真实的。在关于《桃姐》的纪录片里,谈到这位义仆,李恩霖仍会动容。
除了主仆情义的主线,许鞍华还触及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养老。
平民养老院的杂乱拥挤,众多老人的凄凉晚景,影片寥寥数笔,不露声色,刻画得入木三分。
也是关于养老的话题。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两则新闻——
一位85岁退伍老兵被儿子媳妇赶出家门,只身从安徽到杭州找军队领导。领导早就去世,他身无分文四天没吃没喝在杭州街头。
某医院的一角,看见一位80多岁的婆婆。带着一只狗狗,安静地坐在路边,帮小狗梳毛。乞讨瓷杯里有几元钱,见有人路过,就露出一个慈祥的微笑。婆婆耳聪目明,告诉我最小的孩子也40多岁了。她被孩子撵了出来,就睡在医院的角落。只有从小养大的小狗不离不弃地跟着她。
和《桃姐》的感人故事相比,血浓于水,成了讽刺。有网友评论说:养儿防老,真是不靠谱啊!身边儿不如身边钱。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老龄化尤其严重。和钱相比,儿女的关心照顾更重要。
前面所举的两个例子,或许会被指为个例。但怎样在法制上、保障体制上解除民众养老的后顾之忧,确实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血浓于水,本是人之常情,但愿不要被铜臭熏得走了样;水浓于血,无私的付出得到感恩的回报,更令人感动,值得传扬。
《桃姐》在全亚洲甚至欧洲的广受欢迎,屡屡获奖,已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