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居住的地盘,而且就是人类社会发明的产物,这大概不会有人质疑,但城市也是动物居住的地方,并且应该受到与人同等的尊重与保护,恐怕就不是共识了。
在我小的时候,即便在大城市里也有各种动物,当然不在动物园,而是遍布城市各个角落。那时几乎每个工厂、机关、学校的食堂后面都会养一窝猪,我家住在市中心的宿舍大院里,食堂养的猪是我们这些孩子每天必看的节目。家家还时兴养鸡鸭和兔子,这几样动物在我家里曾经先后养过几窝,都是我缠着大人的结果。作为孩子,养动物为的是好玩,而在大人的眼里,最终都会成为盘中餐。我家养的兔子越下越多,又不忍心吃掉,最后都送给了邻居和幼儿园。那个年代在城里可以饲养猪鸭鸡兔,也在于城市和乡下差不太多,四处是土路,泔水缸是风景,厕所还需要掏粪,从我家走出三公里就是芦苇坑。
如今的城市,养猪是不可能的,鸡鸭不是不准养,而是没人愿意养,养狗成了普遍的景致,还与世界接了轨。养狗当然不是为了吃,而是宠物,不但好玩,也是许多人的精神寄托。从为了吃到为了精神,可以看出城市居民生存的变化。
人类离不开动物,没有动物生存的地方,人也活不了多久,动物生存状态比较好的地方,人的生活品质也不可能很低。城市虽说是人类聚集之所,但从来就没有缺少过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有家养的,也有大量野生的,当然还有很多既曾经家养又曾经野生的。比如那些流浪的猫狗,如今已经很难分清最初究竟是家养还是野生。在动物面前,人是强势群体,在城市生活中能不能容许动物自由自在地生存,当他们有难时,能不能援手,可以看出城市的品质。当年大规模灭绝麻雀的运动,说明那时的城市很无知也很疯狂;如果一个城市妄图将流浪猫狗都斩尽杀绝,证明这座城市距离文明日益遥远。
野鸭、天鹅、松鼠、刺猬,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证明城市生活环境正在改善的标志,它们的逃离、被捕杀,也已经作为我们描述城市生存状态低下的典型依据,可见,城市与动物相互依存,从动物看城市或许比从人看城市更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