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这玩意,我落后了与我时髦程度相当的友人至少一年。我自忖不是话痨,可也经不起再三鼓动,写了第一条微博,引来几句评论几个粉丝,于是新生活开始了。
几天后,友人建议我去加个“V”,自告奋勇帮忙我。次日,我发现本来寥寥几十个的粉丝数变成了几百个。
与微博的蜜月期我有过很二的经历:半夜打开手机上网刷新一下,看看睡觉的几个小时里有没有人给我新评论,博友又说了啥新段子,使劲刷新几下,发现真的没错过什么,于是继续睡觉。那段日子,一上来望野眼就神清气爽,一干正经事就头昏脑胀。
以前饭局稠密时我常备些放之四海皆准的客套话,如今赴宴前我会事先留意参加者的微博——最近的思想动向,秘闻见识,心水物件,作为谈资储备,以防一群人说了圈内的密码而我一脸茫然。
在非工作聚会时碰到生面孔,大家不再交换名片了,而是直接互粉。在吃一件美食前,须得自觉等人拍好照片后方能动箸。有次赴下午茶,两女友一个拿着iPad,一个拿着iPhone,埋首捣鼓微博,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只有我在专心吃喝。其中一个好意问我是否要刷点粉,婉拒,一下子出现大量僵尸粉丝比较让我难为情,好比我虽然爱听好话,可也深知马屁是味精,吊吊鲜头还行,真当补药吃了要出事。
有作家发现一规律:粉丝越多的说话越少,比如姚晨就很谨慎。而我发现草根在微博上,基本还是女人跟女人玩,男人跟男人耍。且人以群分,微博实际上是取悦自己寻找同类的东西:爱发照片的聚在一起,好谈论时事的凑成一群,心态都是一样的:花心思发的东西总期待听个响儿。可我有时做得不够好。友人曾私信我:“你为什么大多不回评论。”我说:“我懒。”
有微博控跟我说,她真是为了微博而游历、购物、吃饭的,且超过70%正在交往的朋友都是博友,这让人匪夷所思。正如梁思成曾说,城市里到处都是房子而没有建筑一样,网上到处都是熟人,却鲜有根基深厚的朋友。
关注他(她),我的依据是有观点和趣味,大半原创,且现实、时事、励志、幽默、旅游、测试、口水段子等等比例平衡。看个人微博,其实是看一个人的杂志。当我沾沾自喜时喜欢往高看,当我心生怨尤时则爱往低看。
相比博客,微博的门槛实在更低。用它记载某一刻的心情,某一瞬的感悟,比如梧桐叶黄了,连绵的雨停了,八宝辣酱放李锦记……那是最合适了。当然微博也是个垃圾桶,信息高度碎片化,东一句西一句气就散了。可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却记录了普通人生活中想要示人的点滴,可说是一部由俳句、图片和视频组成的个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