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高过一成
时值“世界脑膜炎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朱启镕教授以3年来全国报告的流脑发病数及死亡情况,说明了政府积极防御的成效,以及充分认识流脑危害的重要性。2009年至201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流脑病人数呈大幅下降之势,然而3年流脑的死亡病例数依次为73例、33例、28例,分别占当年病人数的10%以上。“尽管1988年之后,我国再没有发生过脑膜炎大流行,但高过一成的死亡率,还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朱启镕教授说。
脑膜炎最常见的有病毒性脑膜炎和细菌性脑膜炎,其中细菌性脑膜炎更具有侵袭性,如不及时治疗,约50%的病例会发生死亡。人口稠密、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是高发病的主因,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7万人死于细菌性脑膜炎,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感染脑膜炎的几率更高。
■细菌性脑膜炎易受感染的高峰年龄组为6—18个月的婴幼儿,整体上看,约一半的细菌性脑膜炎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中;第二个易感染的高峰期是15—24岁的青少年。
■病毒性脑膜炎发生在所有年龄组,儿童最为常见,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及年长人群中的发病也会有所增加。
“轧闹猛”有风险
朱教授以前不久为众多媒体关注的浙沪两地交警、医生接力救治一名浙江宝宝为例,感慨“小曦曦是幸运的”。他强调说,脑膜炎的平均潜伏期为1—2天,但有的暴发型病例进展迅速,可以几小时内发展至极其严重程度甚至死亡。因此,脑膜炎应被视为“医疗紧急事件”,需要及时诊断和紧急处理,并确定病因。像小曦曦这样已出现败血症迹象的,诊断试验可以延后,抗生素治疗必须尽早开始,才能争取最好的预后。
接种疫苗、提前预防,已被公认为是对付脑膜炎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普通老百姓还应该了解脑膜炎的传播方式,这样,就可以知道“我们该怎么做”。
■细菌性脑膜炎通过直接接触含有病菌的鼻咽分泌物在人际间传播,从病菌载体传播到另一个人,需要密切、直接的身体接触活动,比如接吻、咳嗽、打喷嚏等。
■病毒性脑膜炎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粪便或受感染者的鼻、喉咙分泌物。
“在任何时间,10%—20%的人在其鼻子或咽喉内都可能携带细菌性脑膜炎病菌。当然,细菌性脑膜炎只会在潜在的易感人群中引起疾病。”对于经常看见有人喜欢推着小推车,带着“啥也看不懂”的小宝宝在人流涌动的大街上、商场里“轧闹猛”,朱教授表示非常不解。人群集聚是带菌、感染的高风险因素,尤其在每年2—4月的流感高发季。健康成年人陡增感染机会,这是其一;携带病菌回家再感染小孩、老人,致其发病,这是其二。
脑膜炎“带菌者”人数几乎是“发病者”的100倍!尽量少去人流集聚的地方;尽量少带婴幼儿去人流集聚的地方;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在脑膜炎好发时节采取外出戴口罩、回家勤漱口等自我保护措施——这是朱启镕教授关于预防脑膜炎的简明忠告。 首席记者 施捷
背景链接
今天是第4个“4·24世界脑膜炎日”。世界脑膜炎组织(简称Co—Mo)今年同步在全球发起“百万志愿者”活动,寓意动员与2012年全世界可能感染细菌性脑膜炎的患者人数相同的百万人群,共同对付脑膜炎。
为响应“百万志愿者”活动号召,昨天下午,本市组织了一场“携手共御脑膜炎”的公益讲座。诺华医药等机构倡议,希望人们登录网站,通过图像、文字等形式,积极宣传脑膜炎相关知识,一起为减少脑膜炎伤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