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国土”带来机遇
随着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2011年3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东部沿海和江苏沿海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不仅是浙江东部沿海开发、江苏沿海产业带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各成员城市深入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秘书长林湘看来,近年来上海、浙江、江苏陆续出台的各项促进沿海经济发展相关规划和举措,已使长三角区域发展呈现出陆海联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让长三角城市群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机遇。
海洋经济带动的开发热潮,令舟山市副市长李善忠深有体会。他说:“一方面,海洋的大规模开发需要强大的陆域经济支持;另一方面,长三角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和战略优势,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蓝色国土’。陆海联动正成为推进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产业链条向内陆延伸
很多长三角城市本身不靠海,“陆海联动”就成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之选。比如靠海城市在推动海洋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建设、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和海洋通信技术发展的同时,由此能够带动内陆城市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通信等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优化。
在台州市市长吴蔚荣看来,陆海产业的联动发展,就是要把适宜沿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布局、把海洋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以海洋产业发展带动陆域产业转型升级,以陆域产业延伸推动海洋经济从传统型向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和打造一批具备陆海联动发展特质的海洋产业集群。同时,长三角拥有众多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推动港口海运业与临港工业双轮驱动,实现临港工业发展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有机结合。
海洋生态改善有望
陆海联动,市长们在热议打破长三角地区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分离”状态的同时,也看到了由此带来海洋生态环境改善的希望。
众所周知,陆源污染和海洋污染是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而其中又以陆源污染最为严重。舟山市副市长李善忠说,陆海产业的联动发展必然将对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舟山群岛新区在目前的建设中,就已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的联动共赢,不仅在杭州湾、舟山海域等重点区域进行环境整治和修复,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还对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进行控制,优化整合沿海产业经济结构,并逐步实现临海工业和其他陆域污染物的限量、限种类排放。
据了解,今年长三角城市群合作在步入“陆海联动”新领域后,生态环境的联动保护正成为下一步重点推进的内容之一。另外,海陆产业的联动发展、基础设施的联动建设、资源要素的联动配置等陆海联动的相关课题,都将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水平上合作发展。
本报记者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