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正在进行临港新城开发建设的浦东新区书院镇余姚村,自2006年以来,村里却没有一处违法搭建。附近村镇一些干部群众纳闷,“余姚村到底有什么管理秘诀?”记者也闻讯来到村里深入了解。村民的回答很实在:“村里带着我们种田,一年能赚10万元。村支书给我们算过账,种地比乱搭建有效益,谁还会不珍惜土地?”
拆除违法搭建许诺加倍“补偿”
一面是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逼近红线,一面是少数村民趁着迪士尼等大项目开发之机大肆违法搭建,这样的情况怎不让人焦急。
余姚村是浦东最大一个村,面积有6.7平方公里。2006年前,村民也曾造过一些违法搭建,希望趁临港新城开发谋利,城管部门与村民为了拆除违法搭建频生冲突。2006年3月,新任党总支书记陆生兵走马上任,拍胸脯向村民保证,拆掉违法搭建,他能为大家带来更好经济效益,绝对可以加倍“补偿”。
勤劳致富比“发动迁财”光彩
陆生兵的办法不算新,就是四个字:“勤劳致富。”起初,村民半信半疑。
书院镇属盐碱地,是西甜瓜主产区,余姚村却是例外,瓜田仅600亩,占农田总面积1/10。2006年前,它有个外号叫“野猫洞”,意思就是说这里是乡下中的乡下,远离镇区,钢渣路路面坑洼,农民想把瓜运到镇里销售,半路上就颠破了半车。所以,除了野猫聚集,谁也不愿来这里。
陆生兵想了很多办法,一年内让村庄基础设施大变样。2007年5月,西甜瓜上市,村民第一次驾车行驶在6米宽的沥青路上,安然无恙把瓜运到村外。随后,村委会在农技指导、销售渠道等方面花了大力气,余姚村的西甜瓜打入南京,成为免检产品。次年,农民种瓜积极性大增,瓜田增加1000亩、2000亩、2300亩,年销售额达到900万至1200万元,亩产五六千元。此外,余姚村在2008年成立以集体经济为主导的福禧果蔬专业合作社,试验和推广蝴蝶兰、杨梅、猕猴桃等新品种,结构更加优化。
勤劳致富比“发动迁财”有光彩,更有实惠。陆生兵等村干部常和农民谈心:“造一座假山,成本要8000至1万元,补偿只有3万元,钱赚不多,土地却长期闲置”;“一亩鱼塘补偿5600元,改成造瓜棚,万一将来动迁,一亩补偿5300元,这期间还能种瓜卖钱,不是更好?”在这样的氛围下,村民自然一门心思种田,舍不得闲置甚至破坏土地。
控制土地流转严防耕地流失
一些老人无力种田,不得不把土地转租给外来人员。外来人员对土地没感情,更没责任,有的违法搭建,有的则超量使用农药、杀毒剂。陆生兵说,一些外来人员在瓜田中喷洒硫磺杀虫,种一年瓜,地要养上四年才能继续用。所以,余姚村严控土地流转。
听说有村民无力种田,村干部会上门做工作。村民老王说,向外来人员出租一亩地的租金是1500元,如果把地通过村里安排年富力强的种植大户接手,每亩地可得1000元补贴。此外,农委等下发的760元补贴仍能保留。除了这1760元收入,老人还能打打零工,赚点生活费,总收入更高。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把土地交给村里统筹。
陆生兵告诉记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将来会有更多“老王”无力种田。为防止由此带来土地流失,村里从其他收入中挖出一块补给“老王”们,防止农田抛荒。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