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走镇串乡调查访问
这些主张对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改变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以后的“再造山川秀美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这些具有深刻变革意义措施的实施,大大推动了陕北延安的天然次森林的抚育改造工程。就在马文瑞当年领导开辟的陕甘边东地区南泥湾到临镇、官庄的大面积背山坡上,形成了人见人爱的几十里油松林。到两千年之后,这些林子已蔚然成荫。
为了加快革命老区商洛经济的发展,1981年春,马文瑞开始了商洛之行。商洛,地处陕西省东南部,鄂豫陕三省的交界,山川交汇,重峦叠嶂。西北可入关中,东南可进江汉,历来是兵家将养蓄势之地。明末李自成潼关南原大战失败后,曾屯兵于此,养精蓄锐,重振了雄风。革命年代,马文瑞虽没有在此地活动过,但对商洛老区的历史很清楚。20世纪30年代红四方面军西征,红三军西进,红二十六军南下,红二十五军长征,红七十四师浴血奋战……先后有五支红军在商洛转战六年之久,老一辈革命家贺龙、徐向前、刘伯承、刘志丹、程子华、徐海东、李先念、王震等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先后创建了川陕苏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然而,时至今日,商洛革命老区同陕北革命老区一样,经济的发展,群众的衣食住行,都相对困难。
4月初,商洛山中鲜花盛开,草青树绿,马文瑞踏上了商洛的土地。清明时节,尽管风和日丽,春意盎然,但马文瑞一路上眉头紧皱。他的目光一直关注着大山之下,人们居住的茅屋和破败不堪的村落。路上经常可以遇到扛椽、背粮或担柴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少,都是面有饥色、衣衫破旧。那种背负重物,艰难行走的情形,使年近古稀的省委第一书记眼睛湿润了。一连好几天,他都是怀着如何尽快改变老区贫困面貌的迫切而沉重的心事,走镇串乡,调查访问。一方面听取县乡干部的汇报,一方面进村入户实地查看农民生活情况。有的地方还不通公路,需要步行。老人家二话不说,拉起裤脚就走。午间山中的太阳狠毒,老人家戴着一顶草帽,手拄一根棍子,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爬山越涧,令随行者惊异。牟龄生很担心老人家犯病,临离开省委时,秘书长常力夫一再关照,要他注意休息:“不要再拼老命。”可马书记就是不听。
在洛南县一个深山小村,一辈子几乎没见过县长的村民们听说省委书记看大家来了,许多老者感动得泪流满面。有人说,从合作社起到如今,他们见过的最大的“官”就是“公社书记”。可这回“省委书记”亲自来了,他们不知该怎么招待。宾主一同在院子里的石凳木墩上促膝而坐,一同喝着山泉水,一同拉着话。
“爷爷,省委书记有多大?”孙子小声问。
“同省长一样大。”见多识广却有些耳背的爷爷大声回答。
“那,省长能有多大?”“省长嘛,至少比县长大三辈,比乡长大四辈还多。”爷爷掐着手指回答。众人听得都笑了。马文瑞也哈哈大笑起来,说:“你老人家说得不对,要说辈分大,咱老百姓的辈分才叫大哩。老百姓是天和地,我们当干部的人最多也就是天地之间的一棵树。”
老爷爷不好意思地低了头,小孙子瞪起一双大眼睛,望着这位像爷爷一样和蔼可亲的“省长”直发愣。
“小朋友,你上学了没有?”“省长”爷爷浓重的陕北口音,在山民们听起来就像唱歌一样动心而有趣,他的问话与答问,不断地引发人们的笑声。大家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成了自家人。老百姓最看重的,其实就是人格上的平等。最害怕的就是公家人瞧不起自己。如今这位省长“大官”,亲热得就像村里一位长者,一点官架子也没有,问寒问暖的,人们感到亲若老友。等到了午饭时,山民说什么也不让新结识的老友空着肚子走。于是一大碗玉米面糊汤拌野菜,和一只大菜团硬是递到远道而来的客人手中。马文瑞乐得双眼眯成了一条缝,他又一次体会到了与亲人团聚的开心快乐。就像春节时在陕北枣园农家过年一样,他喝着苞米糊汤,就像端起滚滚的米酒一样。年过花甲的老革命醉了,“在人民群众中真幸福!在人民群众中最安全!”他想起了老战友习仲勋时常挂在嘴上的两句话。这可真是一点不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