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整理三千字观点
王利来自江苏连云港,1995年定居上海,1996年到2005年,他先后供职于九星停车场以及华翔路上的西南物流中心,这两处都是当时上海市区内规模较大的外来货运车辆停车场。严格来说,拥有10年专业停车场管理经验的王利,绝对应该坐在“业内人士”席位上。不过,王利觉得,市民代表的身份更适合他:“不在其位,反而看得更清楚,也可以大胆说一些‘肺腑之言’。”
得知召开听证会的消息后,王利立即下载《听证代表报名表》,针对3个主要议题熬夜整理了3000多字的观点。寄出报名表后,王利说自己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哪怕收到拒绝的回复,也没关系,至少我已经表达过观点了。”
听证会当天,记者也曾采访过王利,当时他带来了厚厚一沓3万多字的材料,其中包括对货运停车管理、停车安全问题、现有法规不完善之处的认识,但由于发言时间限制,没能完全阐述他的“肺腑之言”。“能把对行业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听证这一公开、透明的渠道告诉大家,为行业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已经很满足了。”
“业外人士”热衷调研
听证会结束,王利开始了新一轮调研,在浦东塘桥街道和陆家嘴软件园,他发现“错时停车”正在艰难探索中;在去年进驻上海的阳光海天停车产业集团,王利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一群80后创业者们提建议。在他看来,停车业是刚刚起步的“朝阳产业”,品牌化、精细化、规范化是必由之路。
一个“业外人士”义务去做调研,是不是常碰壁?王利说,难度肯定有,但他有对策,有些调研是通过以前的“业内”关系联系到的,还有一些,则凭他的专业素质来说服对方,让对方觉得从他那里能获得经验和建议。“不在其位,何必操心?但我觉得,能把过去的工作经历转化为一种思考和职业理论的探寻,也是业余生活的一种补充。”王利说。
热心参与公共事务
事实上,王利并不是第一次参与社会公共事务。2006年,市人大就《上海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召开立法听证会,王利是当时受邀参加听证会的33位市民代表之一。现行的《上海市停车场(库)管理办法》在2005年发布之前,市停车服务业行业协会也曾找过当时还在西南物流中心供职的王利,听取建议。
王利觉得,立法听证是公开征询民主意见、积累百姓智慧的重要途径。作为听证代表,首先要以认真负责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提交意见或阐述观点,摆脱“走过场”的做法;其次,要做有心人,不能纯粹空谈理论,应提前了解相关听证议题的现状。2006年参加市人大的听证会时,内容之一是关于占用城市道路人行道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应当确保设置后人行道通行宽度不窄于1.5米。“报名并被选上后,针对这个内容,我特地到南京路上的人行道实地察看过。”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