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这个公益团队即将迎来它的周岁生日。一年里,“杏林义工”吸引了809位不同年龄、职业的热心人参与,陆续开展了门诊导医、儿童病房、预约式陪同就医等服务项目。昨天,记者走近这群人,听他们讲述公益之路上的点点滴滴。
退休老人勾桂菊
开心助人“我不傻”
60岁的勾桂菊退休后一直闲来无事,她说直到去年11月成为一位“杏林义工”,才摆脱了无聊的生活,体会到新的人生价值。指路、答疑、维持排队秩序……勾桂菊怀着一腔热情做这些简单却繁琐的工作,还时常要面对误解。今年2月的一天,当她劝阻患者不要插队时,却遭来对方甩手一记打和一句“要侬管”,她委屈得当场红了脸。
“不去想这些了,开心是大多数的。”性格爽朗的勾桂菊说,在医院里做得很多的事,是提醒患者小心“医托”。不久前,一个“熟面孔”在妇产科专找小夫妻搭讪,勾桂菊跟在后面提醒,“熟面孔”狠狠抛出一句:“多管闲事,你小心点!”为此,勾桂菊几天没敢再去妇产科。最近,她再次遇到那个“熟面孔”,对方率先开了口:“你们做这个,有钱吗?”听勾桂菊说“没有”,对方很惊讶:“那你卖命做啥?太傻了!”勾桂菊笑了笑,她自己心里明白,“给别人帮助,自己收获快乐,不傻!”
全职妈妈蒋琍
“再就业”不求回报
38岁的蒋琍曾是一位“全职妈妈”。去年8月,她听朋友聊起“杏林义工”的事,立刻申请加入。经过“试用期”后,她正式成为“杏林义工”的一员。
从此,家住小昆山镇的她每周5天都在清晨6时40分搭乘超市免费班车,转乘公交车,赶在8时到松江区中心医院“上班”。出门比丈夫和儿子都早的她,甚至要拜托邻居顺路送儿子上学。
如今,蒋琍已是“杏林义工”的副总队长,与其他几名骨干一起承担日常管理工作。那个从前动不动就愁眉不展的“家庭主妇”从此转型成了充实快乐的“在职女性”。
蒋琍说,义工们很可爱,患者们更可爱。不久前,一名曾受过蒋琍帮助的患者非要把自己买的一袋红薯送给她,被婉拒后急得不知所措,后来干脆扔下红薯就“跑”了。蒋琍望着她的背影,既好笑又欣慰:“我不求回报,但被人认可的感觉真的很好。”
大二学生杨振朝
做义工“我也成长”
21岁的杨振朝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大二学生,却是一位“资深”义工。去年暑假,他在欢乐谷打工,工作时间是中午12时至晚上。听说了“杏林义工”后,他心动了。“与其上午在宿舍睡懒觉,何不做点公益呢?”
暑假里,杨振朝每天穿梭在大学城、老城区和佘山之间,在烈日下骑行3个小时,有时还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淋成“落汤鸡”,但他没有放弃,坚持到了现在,把休息时间都奉献给了公益事业。
其实,杨振朝也很感激“杏林义工”。来自西北农村的他为人腼腆,刚读大学时,大家听他说话很“吃力”。“话很少,而且说话疙疙瘩瘩。”杨振朝说,现在他已甩掉“交流障碍”。在医院“工作”时,他一次次地克服心理障碍,说服自己要知难而上,为病患引路、答疑,引导病患有序排队……“做义工,就要主动和人交流。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让自己成长了。”这位“90后”小伙笑着说。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