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至今,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近尾声。在过去的几天里,数百部影片展映为影迷们带来了一场盛大的狂欢。业内外人士都对今年影展的丰富多彩交口相赞,而如何做出这样一桌饕餮盛宴,对主办方来说却颇费心机。
契合热点
从“官方推荐”到“向大师致敬”,从“触摸3D”到“经典再现”,12个影展单元,300多部影片,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但每一个单元的设置,每一部影片的挑选,都是精心策划,都是有由头的。
“我们在策划时,会去寻找对电影来说非常有意义的契合点。”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展总负责人於侃解释道,“比如,‘向大师致敬’单元里有弗朗索瓦·特吕弗的个人影展,而今年正好是这位‘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诞辰80周年。”而同一单元的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影展,则是由于这位希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年初因车祸去世。“全世界的电影节今年都在向他致敬,我们也想借此机会向他表示我们的敬意。”负责欧洲选片的毛丽韫说。
此外,今年新增的“触摸3D”单元则是紧跟电影新浪潮,精心策划而出的。於侃表示,他们从官方渠道得知:中国如今80%的票房来自3D影片。“这提醒我们设置这个单元。”
主动出击
为了提高展映影片的质量,上海国际电影节近年来调整了选片战略,更侧重于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片方报名。“我们在世界各国都聘请了选片联络人,并和当地的电影机构合作,请他们推荐本国、本地区好的电影。”於侃表示,这是提高影展水准行之有效的方法。
除此之外,选片委员会还派出了多个小组,奔赴全球各地,亲自挑选影片。毛丽韫就是其中的一员,今年年初,当大家还沉浸在春节假期的余韵中时,她就拖着行李箱远赴罗马,为“地球村”单元的意大利影展选片了。“一下飞机就直接到看片的小屋子,连着三天看了50多部,中午也只是买个汉堡充饥。”说起那段经历,毛丽韫感慨良多。
而今年电影节期间备受关注的日本影片《盗钥匙的方法》,则是负责亚洲选片的濮紫霄慧眼识珠“淘”来的。去年10月,在东京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市场上,濮紫霄发现了这部影片的拍摄计划,优秀的题材和强大的阵容让她觉得,必须邀请该片来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经过多次沟通与协商,最终《盗钥匙的方法》不仅来到了上海与广大观众见面,还入围本届“金爵奖”。换位思考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委员会看来,影展策划和选片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多站在观众和专业人士的角度、立场上去思考。“我们经常会去微博看看观众想看什么电影,也会问一些电影人希望看到什么电影,考虑他们的意见,并努力去争取拿到这些电影的放映权。”於侃说。据悉,本届电影节“经典再现”单元中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和《十字街头》便是去年征求网友的意见后决定修复的。
毛丽韫还透露,本届电影节场场爆满的《四百击》,当初拿到放映权却颇费了一番周折。“我们这次放的是今年刚刚修复的数码版,片方本来打算6月底在法国上映,不愿意送来。但很多影迷都说非常想看,因为放映质量很不一样。”为了不让影迷失望,他们数度努力后终于拿到了片子,而本次放映也是该版本在全球的首映。 本报记者 罗震光 实习生 陶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