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接近尾声,到目前为止,观众近20万人次,创下19年来新高。在过去的数天里,相较于红毯上的星光璀璨、论坛上的大佬激辩,影迷们表现出的对电影的狂热和尊重,更让人印象深刻。电影节,之于影人是一次重要的仪式,之于影迷,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
赶场有热情
2012年6月9日,是本届电影节的首个公开售票日,为能在这一天凯旋而归,无数影迷早早就摩拳擦掌、排兵布阵。据上海影城工作人员说,当日凌晨1时就已有影迷来排队;到早上7:30,据目测,现场排队人数已增加到两百多。而导演贾樟柯作为一名资深影迷,当天也特地飞来上海买了20多张票。
能买到票固然高兴,但对一些影迷来说,在接下来的9天里赶场看数十部电影,并且白天还要继续工作,于体力则是一个极大考验。伴随上海国际电影节走过了12年历程的王彼得此次计划看20部电影,电影节开幕后,他每天都辗转奔波于申城各大电影院之间,最多的一天甚至排了4部,每晚直到凌晨才回到家中。“很累,但是累并快乐着。”对于坚持只在影院看电影的王彼得来说,电影节是一次难得的狂欢。
而网友Tatanshen也在微博中写道:“七点不到起床,风雨也阻不住我要出发的脚步。人生难免起伏,我们都需要找一个出口。金基德的出口是拍电影,哪怕他只能拍自己。而我,则是去看电影。”
选片有素质
除了狂热,本届电影节期间,影迷们表现出来的还有高素质。许多人都是等到字幕放完才离场,电影结束后给予掌声向对主创人员致敬的情形也并不少见。电影文化工作者“妖灵妖”就曾表扬说,自己去看《白兔糖》时,“观众素质良好,无屏摄、无手机党,老阿姨的评论音轨也很有深度且懂得片中的幽默,全场观众自发鼓掌三次,用这样一部轻松、简单、励志的电影来结束电影节,真快活。” (下转A6版) (上接第1版)
影迷的高素质还表现在对影片的选择上。《四百击》《玫瑰之名》《朱尔与吉姆》……本为小众的文艺片也场场爆满,许多观众费尽心机也要买到一张票,在大银幕上一睹影史经典的风采。正如本届电影节期间多位外国电影人所感叹的:“上海的观众真是太懂电影了,该看的都没漏掉。”而影展负责人於侃也举例说,之前还担心金基德的《阿里郎》会票房“遇冷”,没想到开始售票没多久,该片的票就被抢光了。
服务有水平
许多资深影迷还通过各种方式表现自己对电影和电影节的热爱。
《电影节十日谈》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这本诞生于199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刊物由影迷自发编辑出版,内容涵盖“焦点新闻”“热辣影评”“观片手记”以及“餐饮出行”等多个板块,所有文章全部来自于影迷投稿。相较于一般媒体对电影节新闻的报道,这本小册子更像是一本观影指南。《普通观众看修复片的误区》《舌尖上的影城》,诸如此类的文章不仅让影迷观影更方便,也更能体现他们自身参与电影节的价值。
此外,微博红人“magasa”和“本南丹蒂”奋战12小时,义务帮忙校订《非凡旅程》的字幕;网友“苏大排”自费印刷电影《四百击》的明信片发给观众;某咖啡馆自愿提供影迷换票交流的场所……影迷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本届电影节中,作为电影节的半个主人,共享了这一场盛大的狂欢。
实习生 陶禹舟 本报记者 罗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