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学琴,有人成功,有人不成功。成功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人们普遍认为是由于刻苦练习。而对于金锴来说,重要的是善于动脑筋,而不是一味蛮练。
金锴是上海民族乐团青年笛子演奏员。乐团排练的时候,一段乐章结束,指挥家王甫建总会停留片刻,让乐队休息一下,这时金锴总是安安静静对着乐谱仔细琢磨。他身上有着年轻人少有的沉静。
从小到大,金锴的人生轨迹与大多数琴童无异。爱好文艺的父母希望把自己不能完成的梦想托付到金锴身上。如今金锴回望自己的学艺经历,也不免发出感叹:“当时班里十多个学生,有半途放弃的,有最终改行的,也有把笛子演奏作为兼职的……只有我一个走进了专业。”小时候,严厉的父亲会把一个秤砣挂在笛子上,不让金锴的笛子下垂。为了金锴报考上音附小,父亲大半年不上班,一心在家“监视”儿子的训练。那种望子成龙的执着精神,如今金锴每每想起就特别动容。
懵懂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幻想,金锴也一样。已经进大学了,却觉得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朝气蓬勃,自己却陷入吹笛子这个不时髦的古老行业。很迷茫,好几次都有过改行的冲动。然而他终究没有放弃。原因一方面是父亲的付出始终历历在目,让他不忍辜负父亲的期待。同时毕竟自己对笛子投入太多精力,仿佛已经变成身体一部分,无法割舍了。
是父亲把他送进了学校,而老师则把他带进了民族乐团。
他一直记得老师的教诲:如果你想成为演奏家,不能只听自己专业的音乐,这样只会越来越狭隘。于是音乐会、剧场、唱片、艺术理论书都成了金锴的生活内容。笛子的根基来源于戏曲,不管是曲笛或梆笛,早期都是给昆曲和梆子戏伴奏的乐器。善于思索的金锴还广泛地听戏看戏。“明白了背景和根源后,对民族乐曲的了解才会更深入。乐曲处理起来底气更足。他在已故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的一本书上看到俞老师的一句话“功夫是在笛外”时,心里涌起一阵莫名的激动。俞老师是上海民族乐团的前辈名家,今年正值上海民族乐团建团60周年,现在自己也身在乐团,虽然与前辈擦身而过,自己更应该以前辈为榜样,继承前辈的事业。
如今金锴有了一岁多的儿子,也是父亲了。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爱,他特别感激。面对还在牙牙学语的儿子,要自己像父亲那样对孩子悉心付出,他觉得很难做到。“现在许多年轻人对事业的热爱不够纯粹,投入不够,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潜心学习,这或许与独生子女生活各方面被照顾得太过周到有关,从这方面来说,更多的责任恐怕是在家长。如果家长们都像自己的父亲那样坚持不懈,相信我们的后辈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会表现得更为出色。”
民乐团不民乐传人佳话仅有老法师,还有年轻“潮男”。